男孩“娘娘腔” 女孩“假小子” 性别错位引发家(3)

发布时间:2015-12-15 18:02 【来源:

来源标题:男孩“娘娘腔” 女孩“假小子” 性别错位引发家长担忧 专家建议——教育孩子 男女有别

■论道

因性施教 让孩子认识、接纳自己

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孩子年幼时,往往都会有意无意地依据性别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教育,如在给孩子挑选礼物时,给男孩购买汽车、足球、手枪,而给女孩买毛绒玩具、芭比娃娃等;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带男孩经常玩的是打仗、爬山,带女孩常玩的则是跳皮筋、过家家等。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因性施教”的做法被一些老师和家长所渐渐地忽视。

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心理咨询师胡莹洁老师指出,家长总是等到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才意识到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有缺失了。父母忽略了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进行性别教育。性教育在孩子每个阶段都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其特定的内容。其中,在婴儿期需要为孩子取个适合性别的名字,幼儿期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照性别为孩子着装,规定孩子的角色行为和情感反应,到了青少年期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采取不一样的方式。”那敏老师是“市中小学性教育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在她看来,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在以往的性别教育中有很多刻板印象是束缚孩子们个性发展的,也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社会适应。我们现在进行的性别教育力图克服这样的刻板印象。

孩子的性别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稳定的性别意识多出现在青春期的后期。6至12岁的小学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学习和表现时期。那敏建议,在小学低年级,要通过身体特征、服饰特点等让孩子更多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在小学中年级,要正确引导孩子发现和迎接自己身体的变化,防止孩子因为身体变化而产生恐慌心理;到了小学高年级要引导孩子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同时也能认识和接受异性的身体变化。还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发觉其所欣赏人物的优秀品质,浸润式地进行性别教育。

那敏说:“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一些问题时,家长不要一味地埋怨、教训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性别角色,觉察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爸爸不隐身 妈妈做表率

很多现代家庭结构依旧受着儒家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妈妈肩负孩子的成长教育。“父亲和男性教师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该大于母亲。但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李文道表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子关系的传承。当父亲脱离了“榜样”角色,男孩会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对于女孩而言,母亲的榜样作用则更为重要。魏兴说:“母亲在家中要通过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规范女孩的行为礼仪,有意识地对女孩进行训练。通过群体效应,带女孩参加社交活动,学习一些插花、茶艺课程,在体验中感受作为女生的魅力,提高作为女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