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男孩“娘娘腔” 女孩“假小子” 性别错位引发家长担忧 专家建议——教育孩子 男女有别
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彪悍女汉子盛行,娘娘腔男孩不少;女孩行事狂野,男孩遇事娇气;穿戴打扮,女孩男孩都越来越趋于“中性化”,各自的性别特色被掩藏。
传统意义上,社会所希望的男孩像男子汉,拥有“坚毅”“果敢”的品质,女孩像淑女,要做到“温柔”“娴静”,却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上显现不出来。
这种现象,从长远看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教育问题?身为家长,又该如何去应对?
■故事
我的儿子为何弱不禁风?
“我发愁儿子不够阳光,性格像女孩。”张女士儿子壮壮今年9岁。因为孩子的父亲经常出差,所以张女士陪伴儿子的时间比较多。她觉得儿子比较小气、爱发脾气,遇到事情爱掉眼泪、斤斤计较等。在学校遇到一点儿小事,他都会回家告状。张女士稍微说一句,壮壮的眼泪就哗哗流。眼看儿子越来越大,张女士越来越发愁。儿子怎样才能更阳刚一点儿呢?
■探因
偏女性化生活环境在影响
教育专家孙云晓与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赵霞合作完成的《拯救男孩》一书出版后,曾引起社会各界对“男孩危机”的热议。该书总结出中国男孩的四大危机,即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他们指出现在的男孩危机重重:第一是全线危机,从小学到大学,从幼儿园开始,男孩表现就不如女孩;第二是全面危机,学业、体质、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如女孩;第三是全局性危机,中国男孩的危机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问题,从大城市到乡村、从南到北。
究其原因,李文道认为,“不称职的父亲”是诱发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父亲和男性教师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该大于母亲。但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李文道表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子关系的传承。当父亲脱离了“榜样”角色,男孩会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同时,李文道也认为,偏女性化的生活环境也是造成“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男子汉气概形成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观察与模仿。许多男孩从小由妈妈、姥姥等女性养育,在幼儿园和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女教师会本能地习惯地按照女性化的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孩子,教育过程中过于细致,教育活动过于注重安全安静,而男孩更高的运动需求往往被人为地压抑,男孩喜欢动手体验的优点往往被不自觉地看作为缺点。
这样,在家庭和学校,男孩长期生活在一个偏女性化的环境中,最重要的榜样爸爸又没能发挥好榜样作用,男孩不男也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