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黄娟:从教育“屠夫”到“点燃者”(3)

发布时间:2016-02-19 17:29 【来源:

来源标题:从教育“屠夫”到“点燃者”

最近,她又与学生合作开设微信公众号“真实表达”,鼓励学生们在这个类似广场的地方负责任地言说。

她把表演和戏剧引入了语文课堂。当学生们的眼前不再只有为高考而学的知识,开始被具体的一个人、一件事所触动时,该怎样继续强化这种感觉,黄娟认为戏剧是很好的方式。

选择课本中的一个场景予以再现,是在鲁迅主题教室里经常上演的一幕。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方式:排演一部剧。每位同学表达梳理各自的想法、确定剧组中的角色、打磨剧本、准备音乐服装道具,直至最终的表演,大约会占去这门选修课一半的时间。教师在其中不会干预情节走向与主旨设定。

一位名叫李卓亭的女生在课程结束后写道:“我们小组5个人,将每个人的故事化为整部剧的一部分,合成一部以未庄、未城为背景的大戏。大家在课上课下不断讨论修改,意欲向观众表达,现在看似‘开明’的未城,与百年前的未庄相比,人们的思想根本没有什么变化。所有人都遮蔽过错,所有人都看上级脸色办事,所有人都将心中的真实想法埋在最深的地方。这样一座城市,表面再光鲜,内部也是腐朽的。”

任波儿有感而发,写下《如果鲁迅穿越到我身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先生拿起茶杯走到窗边说:如果学校不能保护学生的思想要学校何用,如果高考不能表达心声要作文何用!”

刘晓光在上这门课之前,认为表达是自己永远不能触及的领域。他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愿为之生气浪费时间和有限的大脑”。后来,他开始渐渐关注社会上的问题。“最近,我又不在乎社会了,关乎的更多的是人。”他说,只有一个人在变化,社会才会变,而不是通过让社会变化引领人们求变。

这门课最初只有几个学生选修,第二年就吸引了20多人,逼近十一学校对教学班人数的上限:24人。还有学生多次选修她的课。黄娟常常在教学楼的灯光熄灭后才离开,连孩子的高三都少有时间陪伴。当孩子查询高考分数,显示成绩不错时,她忍不住嚎啕大哭。但和20多年前绝望的痛苦不一样的是,“这是一种走向新生的痛苦”。

“她以前不怎么跟同事交往,但我看到她为了这件事,广泛地跟很多人交往,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很执着。”同事沈静说,她寻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对语文教学挺有启发的道路,让学生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这两年,黄娟正逐步把她在选修课的探索,比如戏剧表演等,运用到语文必修课上。

这个寒假一开始,黄娟就飞到深圳,跟随有“教育戏剧第一人”之称的李婴宁学了7天的教育戏剧,她在发给记者的微信语音中难掩兴奋之情:“我在这里找到了高效的、让学生安全的、稳步推进的,把碎片的知识如何一步一步地发展成故事的方式,学到了很多能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象的呈现方式,如身体雕塑、空间雕塑、建构时间和情境等。”

但任波儿还是能感觉到黄老师在必修课上的“分裂”。“她很希望我们真正做到声发自心,但同时又要兼顾高考成绩,有时候她会先给我们讲一遍怎么拿高分,之后又忍不住说,这样思考才比较正确。”但任波儿说,黄老师是她见过做最大尝试的老师,把应试教育压缩到了最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