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从教育“屠夫”到“点燃者”
黄娟和学生在一起 沈祖芸/摄
初次踏进“鲁迅主题教室”的学生都会被黄娟引到后墙,那里展示了一个与固有观念不一样的鲁迅,其中有作家的朋友们、追随者和者对鲁迅的各种好评与差评,也有被戴在他头上的几十顶“帽子”,比如“鲁总司令”“一名小兵”“圣人”“孺子牛”。
这里显示的矛盾与冲突是一场探险之旅的开始。黄娟喜欢对新生们说:“欢迎你,精神世界的探险者!”
她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语文教师,所开设的选修课《问题·鲁迅》,源于她读博士期间研究的领域。20多年前的黄娟,在江苏一所中学教语文,是另一种状态,“像一个屠夫”,把课文一篇篇地肢解。
如今,语文教育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变得更乐观,几乎每年的高考,都会引来对它的激烈批评,罪状之一是教人变得虚情假意。黄娟例举北京考生的作文说:“它们看起来技能娴熟、视野开阔,但很难找到打动人的地方,充斥着空洞的,甚至虚假的表达。”她在学生身上,也能看到某种分裂:他刚在作文中写要如何如何关心别人,转身回到生活中,却变得肆无忌惮。
“只有真实才能拨动人的心弦。”黄娟哀叹,长期的应试作文,让许多孩子失去了真实表达的能力。20多年前,黄娟意识到了语文教育的不正常,但她“被压在水泥板下面,不知道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