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16-01-19 16:55 【来源:

来源标题:北京市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课 从学知识走向增能力

国家新课标正在酝酿、调研,全新的高中课标将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语文课标将安排18个学时,专门用于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群。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获悉的。本次论坛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主题是聚焦语文教育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并通过两节研究课探讨未来语文教学的雏形。

“提升教育境界,由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是此次论坛的关键词。”论坛上,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姚守梅全面介绍了海淀区12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并指出“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是今后的目标。

姚守梅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包含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后,一零一中学的杨海威老师和清华附中的赵岩老师分别就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和某一类问题的专题教学进行观摩课展示。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阅读整本书,因为语言经验的建构,仅仅靠局部的语言材料是不够的。”教育部语文课标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说,今后的语文教学将加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任务。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一个阅读整本书的任务群,这个任务是专门拿出18个课时来做的,给一个学分。之后还会在其他的任务群中,例如相关的文化专题、文学专题、语言学习专题中去渗透阅读这些书目的经验。

王云峰教授认为,杨海威老师通过《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很好地诠释了跟学生平等对话的角色,通过分析、提问、引导,把自己的阅读经验与学生做了分享。通过杨老师的教学,孩子们学会了怎么读小说,怎么理解人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把这些经验联系起来。而赵岩老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舟”》专题教学课的精彩之处在于,老师设计了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着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这两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理想中的新课程,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目前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很难从容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王云峰教授认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分享不是45分钟可以完成的事。如何科学地排课,如何通过长短课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当下学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