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现独生子女“家庭混养”(2)

发布时间:2016-01-23 15:53 【来源:

来源标题:给孩子找个伴儿一起长大北京初现独生子女“家庭混养”

和小夕一样,其他几个孩子身上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小美因为是独女,在家是被照顾的重点。但在混养小组她是大姐,要学会照顾妹妹们,凡事还得给妹妹们做榜样。这两年来,她不但对自己要求更高了,而且学会了照顾别人。”小美妈妈说:“孩子现在有了兄弟姐妹的意识。”

几个姐妹现在都已经上了小学,都是自己所在班级的班长。在“混养家庭”里,几个小姐妹也都有各自负责的事情,如大姐主要负责跟家长沟通、二姐负责组织游戏等,而这些都是她们自发形成的。“因为混养家庭的经历,孩子见到老师会主动要求:‘班里的书架,我可不可以负责看管?’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比同龄孩子强,她们会觉得,这是我的事情,我应该主动承担。”张宇很是欣慰。

“混养”有条件更有成效

参与混养的几个家庭也时常在一起分享教育理念、交流育儿感受。但在张宇看来,“混养家庭”的结成并不十分容易,需要具备很多前提条件,比如家庭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地位大体一致、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家教理念基本一致等等。在最开始产生“混养”想法的时候,张宇曾尝试与六七个家庭沟通,但很多家庭不认可,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易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和几个好哥们也结成了“混养家庭”,通常是几个家庭周末带着孩子去郊区租的别墅里共同生活两天,“我们3个朋友少说也有10多年的交情了,彼此知根知底,孩子也相互熟悉。”易先生说,即便这样,家长们也都比较谨慎,还是碰头商量过好几次才把“混养”这事定下来。

经记者了解,在北京,“混养”的方式和表现也较为多样,如丰台区小元的家长蓝女士就与同小区、同年龄孩子的家长“结成对子”,某家家长没时间的时候,另一家家长就帮忙接孩子、看孩子;而东城区的王女士则是和儿子班级里平日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家长组成小组,定期举办亲子游等活动。

如今,“混养”的模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熟知并认可。在张宇看来,两年的“混养”让孩子们受益匪浅,“若没有进行家庭混养,没有与小伙伴这么亲密的交往、磨合,孩子很容易成为‘窝里横’,养成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小姐脾气。但正是与同伴在一起,彼此都学会了谦让、忍耐、替别人多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