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顺义:深度课改打造区域教育新高地
跨学科整合已成学校日常教学新常态
在这一轮基础教育深度综合改革中,顺义区各中小学校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到新的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语文学科中,一些学校普遍进行了同文体比较、同素材比较、同话题比较和同专题比较等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顺义九中徐鹏哲老师在教《守财奴》一课时,将初高中语文课本与语文读本中关于描写吝啬鬼形象的《威尼斯商人》、《泼留希金》、《阿巴贡》这三篇文章与《守财奴》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进行人物的个性化解读、人物的比较分析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
牛栏山一中老师在教鲁迅的《阿Q正传》时,给学生布置了研究课题《关于“阿Q”及〈阿Q正传〉研究》。要求学生以“阿Q”这个人物及《阿Q正传》这篇小说为研究内容,结合《语文读本》上《〈阿Q正传〉的成因》、《论〈阿Q正传〉》、《论阿Q周围的人物》等评价文章,通过深入研究、思考,开展以课文为中心的拓展性学习。该校教师希望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读懂《阿Q正传》,较深刻地理解阿Q这个人物形象。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内,课堂的边界、教材的边界、教师的边界已然被打破,课程资源整合已然成为各所中小学日常教学的新常态。
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将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撬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锁钥,进行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
据后沙峪中心小学校长任志梅介绍,针对五年级语文课中《圆明园遗址》、品社课中《火烧圆明园》和美术课中《圆明园艺术作品欣赏》,学校在广泛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五年级所有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以项目研究的形式,进行分组探究,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艺术价值,引发孩子们探究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我国还签订了哪些屈辱条约,内容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样一次跨学科整合课,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不仅仅收获了学科知识,忧患危机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任志梅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校内外资源无边界
“将来不仅课堂和校园要开放,各种资源边界都要穿越。”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副主任李广生这样分析了顺义区在这一轮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他看来,未来全区优质校的实验室、教学设备设施等都应向全区中小学校开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重视顶层设计推动综合改革,强化保障体系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顺义区在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教师和学生正切实享受着改革的红利。
在顺义区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每周三下午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这时,低年级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以见到许多有特长的教师,并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课程表里没有的课程。手工制作、唱响童谣、即兴演讲、“小牛顿”科学课程等都会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而中、高年级学生则背着书包行走在校园里,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结交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好朋友,这就是该校开设的“快乐星期三”课程。
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冬红介绍,“快乐星期三”课程低年级实行“教师走班、学生不动”,而中、高年级实行“学生走班,教师不动”,年段间、学科内课程资源实现了延伸、拓展。
顺义区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则打通学科间的壁垒,进行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开发了寻找秋天主题课程、种植体验课程、义卖主题课程等,使学生们在体验实践课程中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校长史淑惠介绍,该校还积极围绕大课堂活动,开发学科实践活动;围绕地域资源,开发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围绕落实课外活动计划,开发实践活动选修课程。于是,在这所学校,孩子们的数学课有时会“搬”出校园,走进超市进行商品价格的调查,并合理设计购物方案;语文学科会针对课本上京剧《赤桑镇》选段,学生现场饰演课本剧《包公审驴》;美术学科利用大课堂资源运用秸秆插接方法现场进行玉米皮DIY制作……
“就像搭建一座超市一样,通过课程改革为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推动他们在自由选择中,通过探究、体验、实践等主动性学习,为未来人生奠基。”顺义区教委副主任张军堂这样概括了顺义区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在他看来,这样的课程改革,就是在丰富资源供给推动下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最终将使学生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