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要迈几道坎
近年来,北京市为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学区制、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在全新亮相的一大批新学校中,百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表现尤为亮眼。
在被社会给予厚望的同时,九年一贯制到底能为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利好?其办学的优势是什么?发展至今,又有哪些新挑战?在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育学会承办的“基础教育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们进行了交流和探索,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把脉。
■优势解读
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九年一贯制的本质优势体现在‘一贯’上,一到九年级,统一规划、一以贯通,确保了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性,便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推行九年一贯制是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缓解择校热的有效举措。”
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的平稳推进,得到了学校干部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了小学和初中的有机衔接,缓解了择校压力,增加了优质资源的供给量,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不仅仅如此,九年一贯制的另一个功能是优化区域教育机构布局。”陆云泉表示,“以海淀区为例,海淀区去年推出的新的学区制管理模式将小学和初中全部纳入,共设17个学区,与29个街镇对应,各学区内学校数量和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九年一贯制的实施,目前海淀区坚持‘强带弱、中带小、名校托管、配套新建’的模式,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陆云泉表示,通过这四种模式,将初中和小学衔接起来进行学校资源整合后,“发挥出了‘1+1>2’的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1+1<2’的运行成本。”
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学校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调配空间更大,使用效率更高,各学科的教师,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也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减少行政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总之,这种管理模式体现的特点是纵向畅通、横向协调,在中小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矩阵式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
除此之外,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和传统不同,各自的特色也不同。小学的一些特色项目往往到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少数有特长的小学生离开了小学,他们的特长也往往得不到继续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周期长、具有连贯性的特点,从而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这也正是九年一贯制的最大优势。
探索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校的育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德育、课程、教学等诸多要素,中小学打通衔接后,为学校探索一体化育人体系带来了机遇,这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云泉表示,九年一贯制学校,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淡化了考试意识,能够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意识,有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教育观,真正避免了应试教育造成的短视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教师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小学或者中学教师之间,而是打破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效沟通,从而有利于他们相互对照,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利弊得失。”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表示。
据了解,除了对教师成长有利之外,九年一贯制的实施,对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减轻小学升初中的压力,遏制小升初择校热,实现教育均衡化。九年一贯制将小学毕业考试变为省级考试,小学毕业生很自然地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小学到初中的升学竞争,为学生减轻了小学升初中的过渡压力和不适应心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