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到博物馆“采集”试题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4 【来源:

来源标题:教师到博物馆“采集”试题

中国科学技术馆内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将在本月“搬进”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摇身一变出现在高三学生的试卷中——这是1个月前,学校理、化、生8位一线教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现场“采集”而来的试题灵感。

博物馆命题将成常态

在新高考命题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趋势下,近年来,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教学方向与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当数“博物馆命题”活动。

副校长李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近两年来,本市高考命题越来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学校也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首先要进行理念更新的是老师。于是,上个月学校物理、化学、生物8名教师来到中国科学技术馆,不为参观,而是为了高三学生的一张试卷而来。“从科技馆的展品中联系教学实际,然后以此为素材为学生们出考题。”李晖介绍。

这一次的科技馆之行可谓“烧脑”——在参观过程中,8名教师将精心挑选的、可用于命题的展品拍照,回校后再各自对应展品出题并上交,经过筛选后,馆藏展品将以题目的形式跃然纸上,或者变成教师们未来的课堂教具。比如,物理教师邢乐就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挖掘出有关光学实验现象的系列题型。“高中物理选修3-3中提到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科技馆中不仅能够看到实际展品,还可以亲自动手调节装置、观察实验现象。围绕这个实验可以设计针对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明暗条纹位置与光程差的关系等知识点的考题。”邢乐认为,到科技馆中采集试题的方式,就好比为书本中的知识找“外壳”的过程:“书本上的公式和原理学生们都会背,但是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孩子们却容易犯懵。”这也正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找到生活实际中的“现象”,由考生去挖掘从中蕴含的“本质”知识点。

李晖透露,下个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4门学科的教师还将到首都博物馆寻找出题灵感。未来,“博物馆命题”将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

内外合力规划学生发展

从2012年中考入口生源位列东城区排名倒数1/3,到2015年全校高考本科率超过90%,165中学用3年时间充分彰显了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同时,也为试行3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验收报告。

缺乏自信是初次踏入165中学校门大多数初一、高一新生的统一特性。为此,从201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树立学生自信开始,逐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铺路。据邢乐介绍,初一、高一起始年级在新入学后便会接受性格测试。“首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然后再认识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个人所长和性格特点,同时,又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所缺的人才,从而将两者结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路径。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戏剧社、诗社等社团活动以及60余种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扬其所长的展示平台和实践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充实而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害怕上学变成很高兴,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到渠成。”李晖说。

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和发展规划后,学校还借助外力有的放矢地个性化辅导学生。2014年下半学期,学校作为民办教育助力公办校发展的试点校请进学大教育机构。每天晚自习上,学大教师在165中学老师们的指导和协助下为初、高三毕业年级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学生们10人一班,在学大老师们的指导下或者查缺或者提高,是对学校办学的有益补充。”李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