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是抓鱼虾。家庭作业怎么布置?家长要不要参与?这几天,“家庭作业”成为了浙江老师和家长讨论最多的话题。位于义乌市中心的义乌市稠城一校,是一所公办小学,从2009年开始,就率先推广“无书面家庭作业”。
一开始,没有家庭作业的状态,有家长质疑。如今7年过去了,这种尝试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家长的担忧孩子回家就是拍球、跳绳
小翁是义乌市稠城一校502班的学生,昨天放学回家,他从书包里拿出课外书《论语》,背了其中的一句话,只有20来个字。小翁记性好,只花了2分钟就背下来了。
这2分钟,就是小翁的家庭作业。
对于这样的家庭作业,小翁的父母,一开始并不适应。看着别的同龄人都有作业,家长甚至还给老师打过电话:“为什么没有家庭作业?回家就是拍球、念童话故事?”
担忧归担忧,张女士却发现,孩子回家轻松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习成绩也没有下降。把更多的课外时间留给孩子,她开始慢慢接受。
有些家长,根据这种变化,也做了相应调整。一位姓陈的家长说,她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互动,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光课堂上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陈女士说,她主动找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再综合考虑,购买适合自家孩子的课外读物和习题。
老师的做法因材施教不强制推行
2009年,稠城一校首批推行“无书面家庭作业”,教语文的何老师没有报名。“学习生字、语感等,需要重复记忆,学生个体也有差异。”何老师说,两年里,她坚持布置抄抄写写的作业,却发现成绩并没有比其他班级好,“光靠死记硬背,不行。”
2013年,何老师主动报名参与了第二批“无书面家庭作业”实践。不过,对于书面家庭作业,何老师并没有完全放弃,还是会“偷偷”地布置一些练习生字表、写读后感等书面作业,不过量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对于这点,学校方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也慢慢地转变,推广但不强制。”义乌市稠城一校校长楼曙光说。
此外,也有老师进行了教学调整。教语文的何老师说,她一堂课至少要备3次,第一次自己备,第二次年级组讨论交流,第三次是进教室前根据不同班级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