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真经"?校园足球取经不是简单"拿来主义

发布时间:2015-12-08 11:17 【来源:

  今天下午,为期一周的“中英校园足球项目”上海首期中级培训班,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式结业。同时,英国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与上海师范大学附中联合建立的“校园足球国际课程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

  近一年来,在国内校园足球的发展大潮中,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项目已经层出不穷,但如何才能给中国校园足球带来“真经”?简单的“拿来主义”显然是不行的。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周驰,两年前学完了“中英校园足球项目”的初级班课程,这次又成为首批中级班学员。作为一名大学校园足球的推动者和研究者,周驰深刻感受到,英国讲师带来的校园足球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从千方百计保持、激发孩子的足球兴趣,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平等关系,再到精益求精的教学关注。都令中国体育老师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不过,两年多来为全国9个省市培训了275名大、中、小学体育老师的“中英校园足球项目”,目前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体育老师来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实际上,国内目前各类面向校园足球老师的培训可谓林林总总,但多数培训项目形象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名额有限总是常态,广大基层体育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依然很难得到满足。

  此外,国内校园足球在火爆的表象之下,仍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会长、特级教师徐阿根表示,“校园足球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头热’。真正的足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孩子。”

  所谓“一头热”,这一年来已经表露无遗。如国内出现的许多引发争议的现象:足球操的横空出世,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硬着头皮搞足球,一些商家的活动千方百计要与校园足球挂钩等;国外也有不少企业看到了中国校园足球的商机,来华开办足球学校、举办各种足球培训活动。

  在徐阿根看来,对“一头热”的一些现象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副产品,但我们的校园足球的主产品做得怎样了呢?徐阿根对此表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