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卢虓,生于黑龙江哈尔滨。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山水专业。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三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浅山》210×270cm 纸本设色 2017年、《浅水》210×27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在大且久语境熔古出新
——卢虓作品赏析
文/付京生(著名艺术评论家)
一
中国的水墨画,是对技法要求很高的艺术门类。但卢虓的作品,却并不炫技,她的作品,以境界胜。所以,这反而说明,一方面,卢虓有着对水墨技法全方位的灵活把握,另一方面,在审美自觉语境,她没有成为技法的奴仆,在审美理念和情感观照下,技法是她的审美理想表达的中介。
卢虓的《九华印象系列》,有来源自然实有物的那种非臆造的鲜活性,但这是经过“神思”之后的自然实有物的鲜活性。这就是说,卢虓的《九华印象系列》虽有自然实有之真做依托,但这“自然实有之真”在她的“神思”的中介下,通过技法形成的笔墨之“象”和通过技法形成的绘画图像之“意”之间,也就有了一种亲切感人的对应关系。这就充分说明,卢虓的技法发端,其源头,是魏晋的“言意之辨”,所以,她作画,能让笔墨在自己的内生命,即让笔墨在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之中呼吸而成长。于是,表面看,她是在传统语系作精彩的实践探索,但实质上,她的作品已经具有了超越古人的当代性。
《蒙山沂水之一、之二》68×20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例如,卢虓的《武当写生》系列,在构图、格调与气象上,有自己的鲜明的审美诉求及其产生的与之相关的图像变化。看到卢虓的《武当写生》系列,瞬间就能想到此作近似沈周的某件作品,但卢虓比沈周画得要好得多。这一方面,是时代在进步,譬如学院教育赋予她的现代性的专业能力(如解剖、透视、结构等造型表达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得中国画的“线造型”更加具有震动人心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画的“神思”借助现代学院教育赋予她的“空间想象”能力达到了可以“极尽自由显现”的境界。
《留园春日暖之一、之二》68×204cm 纸本设色2012年
重要的是,从卢虓的《和谐家园》系列看,她作画,往往并没有囿于自然实景的局限,她追求的是大清新、大风骨、大气象,但她却能做到忘我而自有我在。这就是宋人程颢畅神自然而悟得的周敦颐长于吟风弄月之本义。在这之中,卢虓既解决了技法语言与图像所达之审美理想相隔或因不能互达而没能合一的矛盾,也解决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个别与一般之间难以互为相涉和难以贯通合一的矛盾。所以,卢虓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炫技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有如自然万物在春雨中萌生鲜活生命生机的世界,而这世界,还能让欣赏者的肉身及精神在无物质功利需求的纯粹的审美状态,被注入活跃跳荡的生命能量。
《山外山》180×20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二
仔细分析卢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在绘画图像的“造型→构成”法则上,既遵循了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山水画是在‘平面上’长出有生命的万物”的造型法则,也遵循了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要以天际线统筹画面形式美感”的构成原则,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中的诸如“骨法用笔”等技法手段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当然,卢虓的作品绝不是纯粹技巧的显现,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诸如“骨法用笔”等技法手段,是与中国画特有的观看方法及其与之相关的构成方式机密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绘画的。
《暮霭生深树》138cm×70cm
中国画特有的观看方法及其与之相关的构成方式大略有以下几种:(1)“逍遥游”式的观看方法,这种方法犹如庄子所述大鹏高飞时的动态式俯瞰;(2)“沧海一粟”式的观看方法,这种方法乃是令心灵飞入太虚,以“以大观小”的方式进行的“察视”;(3)迥(jiǒng)观,这种方法类于苏轼所谓的“横是岭、侧是峰”的观看,其结果,是将山叠道迥、差别很大的自然景观通过此种“观看”之后,进行“以我心再造丘壑”的一种特殊的取象造物方式;(4)以拓扑法观之,这是指将不同视觉空间撮合于一并令其相互关联的观看形式,它有三种最基本的结构方法,即线型、星型、环型三种拓扑方法;(5)“以观空者观时”之法观之,这是指通过演嬗古今美术史,思其先后前因后果而因有前知之理把握,然后,再返其旧心以观新物的一种观法。(6)将远景拉近观之,这是捕捉“大物”的“显微”观看法,结果是画面必将形成为“特写”式局部表达,马远、夏圭擅此法。在卢虓的作品中,例如,她的《和谐家园》、《武当写生》、《九华印象》、《留园春意暖》以及《幽山谷镇》等系列作品,她无疑首先做到了“通过演嬗古今美术史,思其前因果后然后返其旧心以观新物”,其次,是她能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在前述的“神思”状态,还能再或以“骨法”观“以观新物”、或以“气象”法“以观新物”,或者,还能依托中国画的“境界”论,“演嬗古今美术史,思其前因后果”,而“于心再造”她的心中意象。
《收获》136×6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于是,仅此,可以看出卢虓的图像语言、技法语言有如下两点可圈可点指出:
(1)点线的质量及造型的意态之中,内蕴着“可大”、“可久”的文化内涵(这之中,“大”指向的是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容乃类似孟子所谓的浩然大气,“久”指向的是时间,这个时间可承载着“可大”的空间走向未来),因之,她是在山水画当下发展语境,因能够高层次承先而具有先发性启后意义的。
(2)境界高但不炫技,卢虓立基宋儒陆九渊所说的“易简”原则,追求的是绘画的格调,于是,画面必呈气象好之态,故具有可引人入于光明之境的审美魅力。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优点,都是卢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获得的,她的家族文化储水塘异常的深邃与活跃,不仅涌动着情感的涟漪,还有与这情感涟漪无法剥离的技法涌动。所以,这就不仅使她能自然而然地把握住“自我的真性,不等同于高层次的艺术个性”这样的深奥的文化理念,而且还在于她的画技缘此而显得异常的朴素、自然和典雅不失亲切。
《初夏》68×9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总之,卢虓的绘画艺术,首先源于家庭的熏陶,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散落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无形的熏陶,所以,她不会囿于俗套,也从不会被既有的技法语言所累,但她却又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以此,她的作品,已经进入借助现代智性因素在当下中国文化语境重新阐释的文化工程。从她的《和谐家园》、《武当写生》、《九华印象》、《留园春意暖》以及《幽山谷镇》等系列作品看,她天资聪慧,良好的教育,以及,极高的觉解力,所以,家庭的熏陶、名师指点,与多年的熔古出新式的不懈探索,足以使她有望能在“大”语境持“久”地成为当代专业时空的领军者。
2013年6月于北京
《畅游》、《酣眠》
一
初见卢虓侄,那是1987年,恰是我与其父卢禹舜和陈向迅、赵卫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四人画展。那时陈向迅年32岁,赵卫30岁,我27岁,卢禹舜25岁。以画相聚,以画作展,堪为画坛新生代,被誉为“四小龙”,我等有金兰之好,始兄弟相呼。禹舜弟生于东北,蒙白山黑水滋养,聪慧过人。画亦苍浑,笔墨亦精,所绘殆为冰川雪岭,风格突显。在展时,弟妹抱女儿来看望。见其女儿幼小可人,单名虓字,“虓”鸣也。亦属虎,与我儿同年。后闻虓侄喜涂鸦,乃受其父影响矣。
二
在遇虓侄时已入中央美院学国画山水,见其婷婷玉立,时而问学于我。虓侄喜石涛画,并研其师古而不拟古,取法自然之画旨。后考上我的研究生,更对石涛有了深入研究。我常对其言可多学些她父的方法,因禹舜弟的画技可谓独步画坛,气象空灵,天地浩瀚,笔墨自写。虓言:“其父让她在学习期间多学他师方法及长处,从中研究出自己的笔墨。”这可谓与我想到一处,我儿也在学画,也是在向他师学习也。虓侄的笔墨日渐成熟,其气度也具北方人的庞大之象,终以优秀成绩拿到了硕士学位。
陈平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云深不知处》98×196cm
卢虓虽是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却有着沉雄博大的艺术取向,在她的画中,山石、林木无不幽旷醇厚、苍莽朴拙,观之有沉郁古厚之感。卢虓用笔偏于苍逸健硬一路,因而笔迹挺拔,气象洒脱;墨色随机而化,藉蕴深厚。她常在笔中用墨,勾中见皴,皴中运线,勾斫并举,点染交融,朴野苍茫中见率真。在《家园系列》、《印象·江南》、《写生系列》等作品中,卢虓将雅健刚劲的用笔与醇厚浓郁的墨色交汇呼应,营造出遥岑叠翠、崖古林高、云清风秀、漱石飞泉的梦境,在这里,萧散冲淡的禅境和幽润宁静的艺境交相辉映。可以说,卢虓把传统山水的理想化愿望,与当代都市人厌倦嚣世的精神诉求,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为自己艺术创作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叙事方式。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净世界》96×21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卢虓的山水很大气。有时虽然只是一丘一壑的小品,云烟遮处,又似有无限生机鼓荡于笔墨之中。其父其师,都是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翘楚,又都是玄派山水大师,暗布迷云,巧施幽光,烟云明灭处,玄关重重,玄象叠叠,玄意冥冥,种种造境手段,竟都被卢虓小女孩习得。虽说尚无出蓝之誉,但观其笔墨,壮气或可超其乃父,秀气不遑多让乃师,又未可限量也。卢虓勉矣哉!
王鲁湘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堑通途》180×180cm 2014年(可做封底)
创作札记
习惯了过度修饰措辞,唯恐没能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粗浅的认知,希望画笔可以代替语言。绘画对于我而言是快乐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伴随一生,已是无比的幸运了。
感谢绘画之所在:
选择国画,一部分的原因源于家庭对我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似乎一切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绘画,接触到各种绘画工具与材质,仍对宣纸情有独钟。宣纸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忠诚的镜头,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仿佛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自己,这一切让我特别着迷。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开始一段一个人的旅程,创作的过程如同对待尊师般崇敬而耗尽心力,又如对待老友一般推心置腹而鼓足勇气,我坚信这是与我契合的一种表达方式。
《只因身在此山中》196×196cm 纸本水墨
感谢责任之所在:
无拘无束是艺术家的特权,自由与理想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创作是想象力的自由翱翔,不被禁锢的大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然而在那些年,我见到了太多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泛滥而廉价的自由,追求理想变成了放纵不羁,自由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
责任,充满分量的两个字,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迅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本身就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石,创作富有朝气的、反映当下、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作品,是艺术家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坚持保持无限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视觉,坚信文化与艺术同样可以推动历史的齿轮向前迈进。感谢这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让我们的眼睛见证了这一切,让我们的画笔描绘了这一切。能够记录我们最美好的当下,忽然感到自己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又加重了一分。
《写生作品》35×3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感谢青春之所在:
学画,转眼已十余载,是我人生所走过一半的岁月。虽说对于画画的人而言,十年二十年,才只是踏入个门槛,但是求学、毕业、工作,我早已展开了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旅程。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生猛、永远不知疲倦,如今我更珍惜每一次在心爱的艺术品面前驻足的那份感动。
年轻艺术家,绝对不是指年龄,是提醒我们时刻回望走过的路,不忘初心。
如果我终究慢慢老去,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永远年轻。
《清风》68×68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出品:若啃肉文化,参访人:曲音
编辑整理:曲音,受访者:卢虓
曲:请简单介绍你的成长经历与学院教育背景。
卢:我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8岁读大学才是正式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完本科和硕士,现在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你为什么选择的美术专业,有什么关键人物或事物的影响吗?
卢:因为父亲也是画画的,选择国画一部分的原因确实源于家庭对我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似乎一切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但是其实我的父亲原本并不想让我学画,他一直说这一行挺辛苦的,也很不容易,怕我坚持不了会放弃。
《三候半夏生》68×68cm 纸本设色2016年
曲: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方向或创作媒介?你认为你现在创作媒材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卢: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绘画,接触到各种绘画工具与材质,仍对宣纸最情有独钟。宣纸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忠诚的镜头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仿佛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自己,像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
我最着迷的,还是中国画有着一个记录创作历程一样的功能。你看到一幅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个时间的艺术。作者一次次的渲染、描摹、调整,最后就通过笔、墨、纸把时间凝结在了一个点上。
当然现在这个我自认为的、所谓的优势也在快速的消减。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有各种各样方式来凝结时间记录过程。
《暮色》54×45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曲:你觉得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有哪些影响?
卢:喜欢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喜欢他作品中的色彩和笔触。还有一位,虽然并不是画家的,山本耀司,他让我觉得所有的作品都在路上。
曲:你最满意你创作中的哪些部分?
卢:2016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乳名有个浅字。所以在怀孕休养期间我创作作品《山外山》,以及后来宝宝降生,创作《浅山》和《浅水》。
这是送给他的礼物,也是自己进入到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当中,对于生命、人生、孕育的感知。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创作体验。
《写生作品-1》45×3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曲:你最近的作品之前的作品从视觉上有了一些变化,你会用一些类似构成的错落处理方法去表现山水,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呢?你是如何思考西方构成方式与中国“山水”图式的联系与区别的?
卢:平常外出写生,经常会把画完的写生作品贴满墙。偶然会发现作品全部拼接在一起,好像变成了另外一幅画,也很和谐好看。
所以创作《山外山》的最初想法其实挺简单就是想做一个作品的拼接每一个局部有一些笔墨和风格上的变化,又可以形成一幅整体的作品。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引发了很多我对于构成、对于观察角度和表现形式的思考。
《写生作品-2》45×3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要说画面构成的“图式”,我觉得还是更接近中国画的,运用了散点透视和一个全知视角。参考了《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
中国画在我看来,是一个“黑白”、“虚实”、“阴阳”完美融合的艺术,像中国的八卦图。读懂阴阳虚实才能读懂中国画。
我一直觉得视觉和感知都是有欺骗性的,或许没有任何两个人看到事物所感知到的是完全一样的也未可知。所以在创作中我总想有意识地加入一点“视觉上的错觉”进入画面。
《旧时光》45×45cm
现在的中西方绘画的界线在不断地模糊,材料不再受到局限,画面构成形式也非常多元,我自己也常常为了一些画面整体效果把几种视角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感谢我的师长们,对我们都很宽容,没那么严苛,鼓励我们做很多不同的尝试。
这样改变在我看来也许是必然的。在过去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画面构成形式,但是我们现在接收信息和了解新鲜事物的方式太多,速度太快,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只有单一的一面。我相信这样的改变作用在中国画当中,也可以在虚实、阴阳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春天不是读书天》30×30cm
教育履历:
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任职情况:
2008年——2009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
2012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
参展及获奖情况:
2018年
作品《浅山》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作品《乡思》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作品《水天一色》参加“为了一片蓝天”环保主题展(大韵堂美术馆)
作品《清净世界》入选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持计划暨绘画新锐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2016年
作品《乡思》、《天前通途》参加“‘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中国美术馆
作品《清净世界》参加“‘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中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作品《三候半夏生》等6幅参加“‘水墨绘神州、丹青映濠江’——中国画名家作品展2016澳门展”(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
作品《千山回云处》参加“朝阳意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作品展”(798艺术区玫瑰之名美术馆)
作品《千山回云处》等4幅作品参加“‘壮丽史诗 波澜画卷’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展”民族文化宫
作品《希望》等4幅参加“中国国家画院 2016青年美术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作品《窗外》等2幅参加“无涯惟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首届作品邀请展”李可染画院图形学美术馆
作品《收获》等4幅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延安主题展(中国美术馆)
作品《清风》等4幅参加“古意新象——丙申冬月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2015年
作品《山外山》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中华艺术宫)
作品《山间回响》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
作品《春意阑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天津美术馆)
作品《颐和夕照》参加李可染画院“画北京 园林写生”展,并获李可染写生奖(李可染画院图形学美术馆)
作品《山间回响》参加《“万象之美——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中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澄怀味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中国美术馆)
2013年
举办双个展“琴箫合鸣——廖勤卢虓作品展”(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道空中美术馆);
2012年
毕业创作《留园春意暖》参加《千里之行·2012中央美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
作品《和谐家园》参加“青涩创想 2008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艺术提名展”获得国画类铜奖。(今日美术馆)
2007年
作品《九华印象系列》作品四张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