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陈阳,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黑龙江省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国画艺委会学术顾问、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画家联谊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及其它各项展览。出版《陈阳画集》1—4册、《水墨随想》、《梦里水乡》等。2012年文化部全国画院专业人员人物画高研班结业、2013年10月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工作室做为期三个月的研修。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画展。2014年12月赴俄罗斯艺术考察、2015年3月赴美国艺术考察、2017年9月再度赴美艺术考察写生创作。
梦里水乡
文/陈阳
九七年末,从水乡回来,前后两个月间画了四十来幅画。画都不大,最小的只有巴掌大小。请人裱好,拍成付片,去商店买了一本影集,将拍好的片子按系列站好队,一张张的装进集子里,也可以说把我的梦一段一段藏在了记忆里。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这本自制的画集翻阅一遍,每看一次,都会有一种新感觉。
画这批画和以往不同,极少有改动,它们好像十月怀胎等待分娩的婴儿,早已在心中成形,只是借助我的笔端自然流淌出来而已。这种一气呵成,使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上的自由、淋漓与酣畅。走出了以往风情式的描绘,精神上的提纯与净化,使我由此进入一种文化状态下的探索与思考。
以往印象中,水乡都是朦胧中透着恬静与柔美,仅此而已。当我真正步入水乡,却感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古老的房屋、长长的石板路、斑剥的老墙、悠悠的河水似乎向你讲述着一个没有尽头的故事……日月荏苒,人们匆匆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匆匆地离去,留下的只有那不灭的文化与精神。
今天,我又翻开了这本盛满水乡记忆的画集,一张张的翻看着。恍惚中,仿佛又推开了雕刻精制的木门,越过小窗,走过窄窄的街巷,坐上那乌蓬小船,穿过一座座石拱桥……,时光倒转,好像又回到了九七年末,那个多雨的时节。我又来到了梦萦魂牵的水乡……
11月11日
早上从上海乘空调旅游快车,一路舒舒服服抵达绍兴。儿时想象中的绍兴是一个黄色的大酒坛子,后来才知道绍兴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名人荟萃,可称谓才子之乡。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诸如:勾践、陆游、徐谓、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绍兴的人文气息远胜于酒的淳香,我的水乡之行就从这座历史名城拉开了序幕……
夜色降临时,我们沿着河岸找到了那条古老的水巷,朦胧的月光下,弯弯的的河水漆黑一片,河两岸的民宅错错落落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昏暗的灯光忽隐忽现,原来水乡人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傍水而居。一户人家的窗子里映出了大红的喜字,不知房子里的这对新人还将在此驻留多久?
夜色渐深,拖着疲惫的双腿,我们在石板路上慢慢地走着。从遥远的北方辗转千里来到这温润的江南小城,暖暖的夜风轻拂着面颊,此时的我们已与这浓浓的夜色溶在了一起。恍惚中,见前方人影绰绰,细细辩认:好似是身穿长衫的孔已己、头戴毡帽的润土、扎着小辫子的阿Q、白发苍苍的祥林嫂……,这些鲁迅笔下的人物,今夜是来迎接我们的?我摒住了呼吸,脚钉在了石板路上,不能前行。似睡还醒,似梦非梦,啊!水乡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要一点一点的来读她。
11月12日
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又赶到了水边老宅。水上人家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他们在墨绿色的河水里洗菜、淘米、涮马桶。扎着冲天辫子的小囡囡在船上玩耍,真担心这么点儿的孩子会掉进水里去。这种生活习惯在我们北方人看来真是无法理解,但对水乡人来讲一切是那样的顺理成章。阳光泄在水边的老宅上,水面上的倒影多了几分鲜亮,少了一丝幽深。我选好角度,端起了相机,嘁哧咔嚓一顿猛拍。然后匆匆赶往鲁迅故居。
浏览了三味书屋、百草园,知道了这位中国的文学巨匠是怎样在这个宅院里诞生、成长和走向外面世界的。多少年来鲁迅先生作品的广阔与深邃,复杂的精神意气,光耀着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能够读懂鲁迅是不容易的,他的杂文作品如一把犀利的尖刀对中国人的灵魂中愚昧、无知、懦弱、猥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世间诸多的不平与民众的心声高亢的呐喊出来。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是商品社会,人们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却看不到一点希望,他笔下的那些人物终究摆脱不了悲惨命运。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而今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新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一代人崭新的风貌,人们仍在为生存而奋斗、拼搏着。新经济时代的曙光照耀在每一个国人的身上,自律、自觉、自立、自强,希望就在我们的今天、明天、未来。
咸亨酒店如今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孔已己那个时代人物所处的悲惨境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围坐在一个小木桌前,细细地嚼着茴香豆、五香干、干菜焖肉、酱肥鸭,品着散发着浓浓淳香的绍兴老酒。“这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希望就在每一个人的脚下。”
11月13日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千古绝唱,八百年前在沈园,陆游、唐婉的婚姻悲剧令人肝肠寸断。如果时光倒转,今天,陆游、唐婉的情感经历也许就会变得很简单,他们完全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陆游也许就没有的这首《钗头凤》流芳百世了。这也就是悲剧的魅力之所在了。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寒山林下三千树,耐得严霜是此枝。”当年郭西河老先生给我们上花鸟课时,曾在他画的一幅梅花上提笔写下了秋瑾女士的这首诗。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诗不知被我们念诵了多少遍,至今难以忘怀,今天终于来到了秋瑾的故居。从秋的遗像上看到了她那清丽的面容,柔弱的外表里包裹的乃是一付铮铮铁骨。秋瑾为了追求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年轻的生命夭折在清政府的屠刀之下,抛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看到她生前亲手给爱子精心缝制的小衣服,反复嗅到了秋瑾的气息,抚摸到了她的手迹。秋是个很有女人味的女人,然而她的才华、信念和坚毅又是一个寻常女人所无法理解和比拟的。
这座老城就象它的老酒一样越品越有滋味,可惜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在这里驻留过久。绍兴真是太热了,今年等于过了两个夏天。
11月14日
顶着菲菲秋雨,我们来到了柯桥。这里是全国轻纺产品的集散地,各色布匹进进出出好不热闹。经当地人指点,我们找到了一片幸存的老房子。柯桥的老房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后面的高楼大厦相比,恍如两个世界。厚敦敦的石桥把散落的老房子聚在了一起。蒙蒙细雨中水泥船从石桥下穿来穿去,河面上布满了绿色的枝叶。黑糊糊的瓦顶、斑剥的墙面、老房子的长廊因年代久远而失去了固有的色彩。桥头的小商贩在做着炸臭豆腐干之类的小生意,昏暗的茶馆里,聚满了上年纪的人,他们在喝着永远喝不完的茶水。
老房子的外面,人们都在轰轰烈烈的追赶经济大潮,里面却是一付的与世无争,时间好象定格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与三十年代作家笔下所描写的景气没有什么改变,农民头上还是戴着闰土式的小毡帽,或许他们不愿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我想总有一天这里会被发展中的大市场所取代,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过去也只能盛在人们的记忆中。我站在长廊下,呆呆地望着,做为一个现代人,我希望老房子里的人们能够走出过去的阴影,去过一种新的生活,我更由衷地祈祷这一片老房子能够长久留存下来,这不仅仅是一片古老的民宅,它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雨越下越大,片子拍的很艰难,我们穿着雨披,把雨伞撑开,用胳膊夹住,再腾出两个手来拿相机,以防雨水打湿了镜头。鞋窠里面灌满了雨水,走起路来库哧库哧直响,雨水把天与地接在了一起,柯桥被罩在倾盆大雨中。
回首望去,几百年的时光都浓缩在这瞬间的感受中,大雨中的柯桥,像一位坐在那里的老者,显得古朴凝重,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都写在它那苍老的身躯上。
托着沉重的双腿,终于回到了旅店。一头栽到床上,昏昏沉沉地睡去,一觉醒来,雨还在下着,明天又会怎样呢?
11月15日
下午乘车来到了杭州。在冰冷的秋雨中,哆哆嗦嗦地看到了烟雨迷蒙的西湖,湖面很大,平平的宛如一面镜子,此时的心境已跌落到底谷,脖子缩到了腔子里,诗意全无。下榻的这个小店脏得要死,床板铛铛硬。老板、老板娘面目可憎,凶神恶煞。住店的旅客都是不三不四的样子,我们好像掉进了土匪窝,而不是人间天堂,将就一宿再说吧。
11月17日
从桐乡下车后,去乌镇寻河边的老房子,意外得知,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茅盾的故居在一条很窄的老巷里,紫檀色的木栅栏门显得庄重古朴,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站在门前静心观望,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故居的格局大间套小间,左弯右拐,小窗儿小门儿别有韵致。想当年儿时的茅盾就在这儿跑来跑去玩耍嬉戏。《林家铺子》、《虹》、《霜叶红于二月花》小说中的人物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岁月悠悠,今天这条巷子里是否还能走出这样的大文学家?
从故居出来,我独自撑着伞在绵绵的细雨中漫步。小巷很窄很长,好似没有尽头。湿漉漉的石板路在雨中泛着青光,路边的老房子里传出柔软的江南平弹小调,丝丝缕缕牵动着人的心绪。是孤独、是伤感、是怅然,说不清道不明,无限感怀都顺着飘逝的河水流向远方。
11月18日
乌镇的老房子真是太老了,那镂空的门窗因年久失修,歪歪斜斜,已显得力不从心。从黑洞洞的窗口望去,很少见到年轻人,他们已奔向外面的新生活。老人们行动迟缓,在昏暗的灯光里,慢慢的挪动着手脚,为生计操劳着,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岁月的艰辛。雨还在下着,很细很绵长。老房子的黑瓦顶被雨水浸泡得亮晶晶的,像噙在眼里的泪水。好像预感到末日已近,老房子在无言的哭泣着。
11月20日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挺进了苏州。苏州的上海小吃比上海还上海,吃饱肚子顿觉脚下有了力气,想给婆婆买一块地道的苏州丝绸,于是就从这个丝绸店窜到那个丝绸店,终于选到了一块质地精良,花色淡雅的绸料,包好后装进背包,直奔苏州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寒山寺也因此名震四海,如雷贯耳,想像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千年古刹,绿树参天,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可身临其境,却大失所望,和我的想像相距甚远。但寒山寺就是寒山寺,当年大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也是在这里有感而发,寒山寺的夜伴钟声仿佛在我的耳畔回荡。我端端正正地在此拍了一张照片,以证明我今生来到了寒山寺,见到了寒山寺。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住着我的一位非常熟悉要好的老朋友,当年我们同在一个工厂里做工,一起学画,何十几年前随夫君迁到了南方。走的时候,儿子才一两岁,现在已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大小伙小,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的性情温顺,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这十几年江南水土的滋养,使她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南方人,老友相聚,我们聊到很晚。谈艺术,谈人生,感慨万千,当年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如今天各一方,人生就是这样变幻莫测,难以主宰,一切都随缘了。
11月22日
同里是我们目前走过的长江三角洲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风犹存的小城。这里百分之四十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绿树掩映下的黑屋顶,白白的墙壁,弯曲的河水在城中绕来绕去,造型各异的小石桥上,水乡的女人们顶着花伞,在雨中时隐时现。清亮的河水里倒映出小城婀娜多姿的身影。
与柯桥、乌镇相比,前者更象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而同里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她象一个风韵犹存的妇人,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推开虚掩着的院门,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江南的四合院与北方不同,大都是木制结构,长长的门窗雕刻的精美绝伦。虽然已经残旧,但还能依稀显出当年的气派,院子的角落放着几盆盛开的鸡冠花,女主人好客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从她嘴里得知,他们家如今仍是四世同堂。
同里这样的明清宅院一家挨一家,每一户院落的造型都独具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院落里飘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使得我这远方的来客不忍离去。
同里人告诉我们,他们这儿民风淳朴,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坐在短途的小巴士里,看见一个农民和售票员为了件小事争执起来,虽是面红耳赤,但语言倒挺斯文,没有一个脏字。与纷乱噪杂的现代都市相比,同里真可称得上世外桃源。日后有了闲暇一定来这里小住一番,好好享受一下这份恬静幽谧,让疲惫的身心彻底放松放松。
11月29日
周庄是位于昆山县境内的九百年水乡古镇。今天,旅游事业做的红红火火!与其它水乡不同,这里多了一些人为的修饰,商业味道很浓。白日里小巷子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道像是在逛上海的南京路,水乡特有的清幽的氛围被搅得荡然无存。
即便如此,我想还是要拂去表面的浮躁,静下心来,细细地观赏一下这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用心去感受这九百岁的水乡古镇之美,尝尝那清香甜软的青团子、红团子……。
11月30日
历史上的周庄环境清幽是读书的好地方,当时许多的文人雅士都来此长居或短住,刘公祠是周庄为纪念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而修建的。当年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替地方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后被官府贬谪,他优游揽胜来到此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鱼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朋友送我一幅刘禹锡《陋室铭》的拓片,我把它夹在画板上,常看常新,今天我要追寻诗人的足迹在这周庄古镇上好好浏览一番。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仰头望去,周庄上空被乌云遮盖的一点缝隙不透。轰鸣的雷声过后,雨又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踩着窄窄的木头楼梯,独自登上了雨中的三毛茶楼。台湾女作家三毛当年来周庄时到此品茶。老旧昏暗的茶楼上悄无一人,显得空空荡荡。墙上挂了几张三毛生前大幅的生活照片、手迹和文稿的复印件。四处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息,瓢泼的雨水顺着窗棂倾泄而下,老茶楼似乎也在为女作家离世而流泪。站在三毛遗像前,想到她生前那些鲜活的作品,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两眼不觉潮湿起来。顿觉三毛的阴魂未散,就在茶楼里飘荡——三毛不死。
12月1日
雨后的周庄,漆黑的夜空没有一颗星星,只有停在驳岸上的小船发现忽明忽暗的幽光,白日的喧嚣已经过去,四周一片沉寂。同庄是我们水乡之行的最后一站,明天一早我们将起程离开这里,返回上海再坐两天一夜的火车,回到那飘雪的哈尔滨了。
12月2日
别了水乡,半个月来绵绵不尽的雨水伴着我们从你的身边走过,看到了你的沧桑、你的苦涩、你的清润、你的柔美。千百年来的文化滋养,水乡里走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江南水乡是文化的篆刻、历史的缩影。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凝聚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愫。不尽的雨水淡化了很多很多,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那老房子、石桥、小船和静静流淌的河水,别了水乡,我们梦中再见!
1999年9月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