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书法篆刻作品展即将在书圣故里临沂明德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7-08-30 15:47 【来源:中国网】

 

翻开一页流畅着缠绵的琴谱,飘飞的红叶在空阔悠远的蓝天下舞蹈,秋蝉在婉约沂水河边轻轻吟唱,月光拨动着灵光闪烁的水面。秋天,真的是一幅美丽天成的画卷。朝阳初上,飒飒秋风,这里是中国书法名城,书圣故里,大美临沂。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山东临沂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杨涛书法篆刻作品展暨明德美术馆开馆盛典”即将于8月27日在山东临沂/明德美术馆隆重开幕。明德美术馆的开馆,也打开了民营美术馆的新思路。本着创新思维,传承为己任,立足临沂的浓厚文化氛围,依托明德实业的坚强后盾,打造临沂的另一张“新名片”而不懈努力。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界名家、教授、收藏家、爱好者等,群贤毕至汇集于此,这将是一场书法的盛宴,用艺术的思维诠释文化传承的聚会。作为临沂市第一批,与著名艺术家王镛、胡抗美、石开等被授予“临沂市政府文化顾问”的杨涛教授,也是为临沂的书法事业作出了一次巨大贡献,以开展学术性、专业性的书法社会教育与普及为主导,体现书法魅力和艺术高度为根本,精心准备了百余件精品力作,充分展现近期以来杨涛教授的作品风格面貌和书法时代气息。包含真、草、行、隶、篆五体,形式涵盖长卷、立轴、横幅、斗方、小品、扇面、篆刻,极为丰富的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

杨涛是当代中青年书家中的代表性书法艺术家。

书法界一提到杨涛,大家总是很自然地想起他那极具个性的“杨氏”狂草。狂草,几乎成了他的代表,在他的狂草面前,大家也似乎忽略了兼擅五体的他在其他书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而这看似奇怪的现象,细思起来却并不奇怪,杨涛最初正是以他那出晋入唐又极具时代气息的草书名世,尤其是以其筑基于唐人的狂草面貌而成名,且近年来其狂草书又旁参宋人的恣肆与韵致,在有新变化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境界。这也难怪当年启功先生在称杨涛的书法“直入晋人堂奥”的同时又称其“实乃青年之翘楚”

杨涛的草书,本乎晋唐,尤其是他的狂草,更是“一超直入‘三唐’境”,其取法不可谓不高,但也不可谓不孤独,尤其在当今书法界,大多数人为了应对展览、应对展厅而被动地痴迷于晚明书家诸如徐渭、王铎、傅山等人巨幅草书的大环境下,能够做到不随大流而独辟蹊径,主动地去选择那一份“孤独”,自觉地去坚守自我的本心,不为环境、不为时风所左右,这一份特质,实是难能可贵。

然而杨涛所选择的,所坚守的却又不是那一份简单的唐人法度,更不是单一地取法旭、素,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倒不如说杨涛的草书是亦步亦趋、简单复制的“旭、素狂草”,似乎来的更直接一些,但这样的话,难免令人扼腕叹息,因为如此亦步亦趋、简单复制,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杨涛,更不可能有上文所提到的“杨氏”狂草了,然而幸运的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吴宽诗 高34x宽68cm 2016年

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然而杨涛的狂草,在腾挪跳宕,颠逸狂狷的旭、素基础上,在强调上下贯通、纵横开张的同时,特别于线条上又多了几分迟涩,但是就那么一点点,就大不同了。流动中的一点迟涩,顿时令他的线条更加凝练,令其草书的整体气息在流动的同时又留得住,其线条更不是简单的游走于纸面,而是可以抓住纸张、吃住纸张,且这样的线条在他的每幅草书作品中,都是可以像精密仪器的零件一样,能够单独拆分出来而又个个立得住,这得以令他的草书不同于以往,更鹤立于当代,因而有人在看到他那迟涩、生辣而又厚重的草书线条时,不禁称其书法为“锈体”。如此一来,我们在明了杨涛的狂草与其取法对象差异的同时,也大概地知道了杨涛的“锈体”书法称呼是如何得来的——迟涩、生辣和厚重的线条——然而下一个问题却接踵而来,属于他的这种线条,又是怎么来的,单纯地继承旭、素,能不能形成这样的线质?

作为博导的杨涛,在给学生上课时,曾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讲,书法,简单来说,就是一根线条,但是这根线条,却又不是那么地简单,它需要提纯,需要不断的锻打,需要不断的锤炼,而最后形成的这一根线条,才可以在笔下随心所欲的引出,从而组成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他曾经非常形象的讲道,锻打出来的这根线条,以其最原始的状态组合成字,就是篆书,运笔加以波磔,就是隶书,

头尾加以顿挫,就是楷书,整体加以连绵,就是行草书,整个书法,就统一于这根线,但这根线,却是不易得到的,然而立于三尺讲台旁的杨涛,却做到了。学生问如何做到,他只说,将篆、隶写扎实,就好了。我们顿时明白,杨涛是“食金石力”,以篆隶筑基,而用之于其他,如此,上文所提到的“杨氏”狂草、“锈体”最根本的所“从”所“来”,就不难知道了。

那种迟涩、生辣、厚重的线条,实是来源于篆、隶对他的滋养。篆、隶之功,于杨涛来说,可谓功莫大焉!

万里二分联 高136x宽34cmX2 纸本 2016年

对篆、隶书的认识,杨涛是很全面的,对篆、隶书的学习,杨涛也是毫不“偏科”的。关于隶书,身为皖人的他,在继承前贤邓石如隶法的同时,又不泥于邓石如,于邓石如之外,直追汉人,尤其于《张迁碑》用力尤深,将《张迁碑》中线条的迟涩、厚重与字形的引而不发做了极大的夸张,并将以它为代表的汉碑隶书的特点无限放大,形成了其区别于“杨氏”草书之外又一种个性鲜明的风格。而关于篆书,他不拘泥于大篆小篆,统而摄之,将大篆的厚重恣肆、欹侧多姿与铁线篆的刚健婀娜、典雅俊美相对照来写,将两者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极致。通过对其的大、小篆作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区别,其难得之处,正在于两者都走到了极端,又都做到了极致。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将杨涛的书法称为“锈体”是否有失片面?当我们看到他的大篆作品、汉隶作品甚至有些狂草作品的时候,面对那迟涩、生辣的线条,我们说它锈迹斑斑,说它残泐漫漶,说它是“锈体”,这样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为过,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褚体楷书及铁线篆等类型的作品时,我们面对那干净挺拔、刚健婀娜,如昆刀割玉般的线条时,我们再说他的作品生锈了,残泐不堪了,估计他会高举戒尺,对我们加以“当头棒喝”,而我们也会自惭“一‘锈’障目,不见全‘杨’”了。

面对他的作品,我们苦苦思索,不断地问自己,应当以什么样的语汇来形容他的书法,才能圆融无碍,才能不失于片面,才能不“死于‘线’下”?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找到,这令我们陷入了一阵苦恼与沉思。

曾向杨涛请教写字,他说下笔要取势,用笔要力沉,要贯气,尤其是在写篆书的时候,呼吸要调匀,要与运笔的节奏相契合,这样下笔才会稳,才会圆融,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与不尽的牵引力。他也曾举例说,在用尽十数个小时的时间写完一幅丈二铁线篆《心经》时,在最后收笔的那一刹那,由于瞬间放松,呼吸频率剧变,他腰间的皮带居然被自己的呼吸力给绷断了!这令我们很兴奋,那个可以无偏差地代表全部、又统一于杨涛作品之中的东西,正是那一股气,或者说是一鼓气曹刿论战时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放在书法创作中,强调的应是一股不断的气息,如果断而再起,就已“再而衰”了,其连绵不断的势就已失去了。这正与杨涛的理论相契合,也与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气息相吻合。我们大喜,虽然我们没能找到具体的形容词来形容杨涛的作品,或者说具体的名词来命名他的书体,但我找到了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超于线条之上的那个共性,那就是一股圆融无碍、势大力沉的气,一股坚固锐利、无坚不摧的气。

这股气是沉着的,是圆融的,是无坚不摧的,更是无境不达的这顿时令我们想到了身具千钧之力的怒目金刚,更令我们想到了其手中所持的那一口坚固锐利、无坚不摧的金刚杵。王麓台作画层层皴擦,笔力沉着,自谓笔端有金刚杵,而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时也说:“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写到此处,不禁使人拊膺喟叹,之前对杨涛书法的种种猜测,种种形容,乃至种种品评,都流于肤浅化,失于表面化,他以线统书,以气。

御笔,腕中自由金刚力,笔端自有金刚杵!

杨涛安徽宣城人,祖籍舒城。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展览并获奖。为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有《看图学篆刻》、《中国书法简史》(合著)、《杨涛书法集》、《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杨涛》、《杨涛草书心经》、《杨涛楷书梅圣俞诗集序》、《倦寻素影—杨涛楹联书法集》、《妙合同尘》、《问风何从》等著作出版,并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论文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