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当代中国西部的“卫夫人”

发布时间:2017-06-30 15:38 【来源:本站】

【艺术简介】

张改琴,甘肃庆阳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获“甘肃敦煌文艺奖”、“甘肃敦煌文艺奖·突出贡献奖”“甘肃省优秀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曾任: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驻会)、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书协主席。

 

借古开今  放歌心灵

  ——解读张改琴的书艺人生

沈浪泳

文怀沙先生称赞张改琴是“当代中国西部的‘卫夫人’”,我认为她当之无愧!

张改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历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她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策划并承办以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为龙头的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主办守望敦煌·甘肃省书法作品晋京展,设立甘肃书法奖励基金,设立并主持评审甘肃省书法专业奖“张芝奖”(三届),主办甘肃省妇女书法篆刻展(三届),创办《甘肃书法》,健全甘肃书协的组织机构,设立各专业委员会,创建甘肃书法培训中心,多次担任全国和甘肃省大型书法展的评审。主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作品集》、《守望敦煌·甘肃省书法作品集》、《敦煌风·甘肃省书法作品集》等多部作品集。

1986年以来,张改琴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国际、国内大展并获奖:《全国第一、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书法名家小品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5周年、30周年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中日妇女书法篆刻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十九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等。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曾在中国美术馆、西安、广州、兰州举办《张改琴书画展》。出版个人书画专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中国书法·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改琴卷》、《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张改琴》、《小楷道德经》、《塬上风·张改琴书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家·张改琴》、《走进黄土地的脚步·张改琴书法集》等。《中国书法》、《书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专题介绍。2006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

解读张改琴的书艺人生,我认为张改琴的成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三个方面:

一、重视主体情思的修炼

主体情思即神采。是书法家品格、学养、情性、天资等综合因素在作品中的体现,是品鉴书法作品优劣的核心。在书法史上被誉为“神品”的传世佳作,多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草稿。因为草稿所抒之“情”,所传之“神”,所发之“采”是作者真情性的倾泻。孙过庭《书谱》描述王羲之写真书的情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刘熙载《艺概·书概》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艺术风格的千变万化,在于创造艺术作品生命的千变万化!生命中有多少精神、人格、学养、情性的变化,书法家的笔下就能幻化出多少变化!陶邵学《颐巢类稿》:“学颜柳书,易有粗犷气;学赵董者,易有轻薄气。此不惟关乎学力,亦关乎人品性情也。”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书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軼等伦者也。”强调品格、学养、性情在书法中的作用。张改琴书法作品中丰润厚重、气势开张、雍容大度的格调,展现了谋大局做大事,广见世面的西部书坛领军人的精神人格!

唐代张怀瓘在一千多年前提出:为书“先禀之天性,次资于功用”,后天努力虽亦能有所改变,但“心若不有异照,口必不能异言”。“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并认为书法家的造诣“先其天性,后其学习”。即书法家的天资高,其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主体情思会非常丰富,线条造型时的变形、破体能力就强,开创的个性风格就鲜明。文怀沙先生在张改琴小楷《道德经》序中云:“今见当代中国西部的‘卫夫人’书法家张改琴近作《道德经》,颇感亲切,她对于线条的把握和罕见的悟力,无疑是迥异凡响的。”张改琴在艺术上有敏锐的感悟力。在书法创作中,她善于变形、破体和融合。她在楷书和隶书的创作中融入行书的用笔,“静中寓动”。在行书创中碑帖相融,参以“民间书法”的元素,“动中寓静”。她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都显示了她洋溢的艺术才情!

清代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段,不足贵矣。”张改琴很重视丰富自己的学养:《历代书法论文选》、《隶变》、《说文解字》、《唐诗》、《宋词》、《中国通史》、《史记》等都是她常读的书。她还针对书坛的问题及理论研究撰写文章:《磨镜台的启示》、《楷书浅论》、《在黄土深处培植艺术之根》等。苏东坡诗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艺术中那种超迈脱俗的“神”决不可能来自只临池不读书的人,那样的人是挥洒不出“神”的。张改琴书法作品中那种宁静、悠远的文化韵味,无疑是她重视丰富学养的结果。

张改琴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她的山水画多次入展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改琴的翰墨丹青中都有一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豪迈情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我读张改琴》一文中指出:“张改琴看上去是一位文静典雅内向柔弱的女子,很难想象她会是那些大气磅礴的山水巨制的作者。”“张改琴的山水画在时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陇塬的苍凉、浑朴,然而其间充满生机,这种生机不是茂林修竹,长草浅苔而获得,而是一种生命渴望苏醒的感觉:山在苏醒,水在苏醒,草木禾稼乃至庭院窑洞以及生息于其间的人畜俱在苏醒。”张改琴在《在黄土深处培植艺术之根》一文中说:“我的美术创作生涯中,我始终将笔墨的表现对象定位在黄土塬上,并努力探求和叩向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的当代美学的意义。”热爱黄土塬,用丹青表现黄土塬的博大、淳厚、苍茫……赞美黄土塬生民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承载力,是张改琴书法作品中“塬上风”的源泉。

领军人的精神人格,敏锐的艺术才情,扎实的学养,“塬上风”的情愫,广见世面的人生阅历……汇成了张改琴书法作品中丰富的主体情思表现美!

二、重视艺术技巧的锤练

艺术技巧即法度,是书法家主体情思得以物化成型的保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翰逸神飞”的神与形高度的统一。书法艺术的创造,既需要有创造者主体情思表达美,以传达创造者精神、人格、学养、情性、天资等“神”,又需要通过创造者娴熟的艺术技巧传达美,以有法而不囿于法的线条造型的“形”,承载创造者主体情思表现美。

锤练艺术技巧,是为了掌握造型规律,积累素材,找到创作风格的依托。一艺之成,必须有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凭空的努力,与历史积累的成就相比都微不足道!历代书法大家都很重视对古人艺术技巧的传承,即使在尚意的宋代,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也很重视。苏东坡云:“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如果缺少艺术技巧的锤练,即使胸中有道,也只能“眼中有神,腕中有鬼。”

张改琴不仅重视艺术技巧的锤练,而且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锤练艺术技巧:她认为书法是“达其情性”的,只有选择靠近自己情性和审美的倾向的碑帖加以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在《磨境台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研习书法,必须从临帖临碑入手,但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类的书法艺术遗产可谓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这就需要书法的研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临摹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知识素养的承载力。”方向明确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到达成功彼岸的重要因素。张改琴在《磨镜台的启示》文中还指出:“研习书法,需要持之以恒的坚韧,更需要调动思索的体会和揣摩。有时候,我们不在于每天写多少,而在于写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比照,揣摩收获了多少,学而不思则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书法,采用的方法尤为重要,正确的方法在于认真体会基础上的发现与选择,在于思考后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地看到研习对象的真正内蕴与特点,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张改琴认为,学习某一碑帖时,要研究这一碑帖对后来的影响,后人怎样继承?又怎样在继承中创出新意!她学习颜真卿感觉困惑时,就转向学习和研究学颜高手何绍基和钱南园。何绍基和钱南园都出自颜真卿,他们对颜真卿的继承和创新各有独到之处。借鉴学颜高手对颜体技巧特征和书写意理的体悟来加深自己对颜体的理解,有时能起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张改琴对当代书坛名家的墨迹也深有研究。她认为笔墨当随时代!研究当代书坛名家,探讨他们的作品出自某碑某帖,他们用怎样的方法在继承中自成面貌?尤其当代名家的作品都是墨迹,直接看真迹,对用墨、用笔、布局等学习十分有利,并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

张改琴对传统的取法,围绕她“塬上风”阳刚美的审美取向:楷书对张黑女、颜真卿用功最勤,隶书对张迁碑最爱,行草书主要学米芾、颜真卿,何绍基,黄庭坚,怀素、王铎、二王等。

先天的艺术禀赋虽然为艺术大师的成才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很重要的还在后天的努力。艺术家的成才,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强烈的创作欲等也很重要。智力和成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有时,非智力因素可能在成才中起决定的因素。张改琴曾说;“我内心有一团火,我生性不屈服,能吃苦,有毅力,想做的事有非做成不可的劲头。”张改琴的话说出了她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挚爱书法,意志坚定,强烈的创造欲!张改琴有一颗矢志不渝、虔诚执着的书法心。六岁开始在父亲的启蒙下学习书法。五十余年,她心中挚爱书法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烧,成为她坚韧不拔、不懈求索强大的精神动力。困难、挫折、失败只能磨练她的意志,使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珍惜每一点进步和拥有!出生于陇东农家的张改琴,父母不可能有能力为她安排文联的工作,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基层调到文化馆,又从文化馆调到文联。

如果说,张改琴是一颗良种,那么,这颗良种是扎根于文联的沃土,吮吸着文联的雨露阳光茁壮成长的。虽然文联的学习环境很好,但文联工作繁忙,八小时以内没有时间写字。张改琴数十年如一日,抓住清晨和晚饭后的时间,以滴水穿石的方法坚持学习。每天清晨,当人们还在梦境中,她已经在砚边尽情的挥洒,沉浸在她热爱的事业中。寄情书法,她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她的才情得到了升华,她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她在《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张改琴》一书的“感言”中说:“对于书法,我从来都是满怀敬畏,一往情深,在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跋涉途中,我感觉到生命因为有了书法而变得完美和精彩。”

重视持之以恒锤炼艺术技巧,重视用正确的方法锤炼艺术技巧,广泛取法,借古开今,是张改琴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原因。”

三、重视个性特色风格的创造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标新立异,匠心独运,是传统的发展者,是个性特色风格的开拓者。因此,创造个性特色风格的书法艺术,才是书法家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

张改琴在《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张改琴》一书的“感言”中陈述了她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我崇尚血肉丰实,体势开张的意境,追求线条的力度和稳健沉着的美感,以及洋溢着生命张力的律动。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之中,在审美情感化,空间的时间化,在有限与无限,在自然万象与抽象线条的转换中,在结构形式、意象这些看似抽象又十分具体的美学空间里,我耕耘、收获、求索。”“在我们面前横亘的,是历代先贤遗留下的珍贵财富,是浩若烟海的碑帖,是厚重的传统。还有笔墨当随时代的呼唤。”

张改琴认为:创造需要以历史遗留的经典为依托,因此,继承传统是创造的基础。但笔墨当随时代!以现代审美理念去挖掘经典,借古开今,是张改琴创作的努力方向,她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前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改琴的小楷《道德经》,以《张黑女》为基,参以文征明小楷的典雅和行书的灵动,以破刻板而求生动。刘熙载:“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因为行草的创作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怀易趣,体现作者的笔墨功夫。沉稳内敛的《张黑女》经张改琴的改造,不仅保持高古的韵味,还增添了典雅、率真、浪漫的气息。书坛评价“静中寓动”。

张改琴的行书,得当代书坛主流审美时尚的旨趣,碑帖相融,并注入民间书法的元素。其中碑的元素占据主导,参以颜真卿、何绍基、王铎等行书用笔,并提取“民间书法”中浪漫天趣融合之。张改琴对“民间书法”的取法,不是简单的求其面貌之奇异,而是将民间书法“雅化”,取其天真烂漫的意趣。总之,张改琴的行书既有北碑沉稳刚健,有率真烂漫独舒胸怀,变化丰富。书坛评价“动中寓静”。张改琴的隶书取法《十门颂》、《张迁碑》等经典,《石门颂》用笔有篆籀笔意,造势开张洒脱富有浪漫气息。张改琴将魏楷的用笔和行书的意趣融入其中,是她的隶书既保持体势开张,稳健沉着的格调,又潇洒劲健,一派浪漫风采。“静中寓动”。

张改琴楷书、行书、隶书皆碑帖兼容,气势开张且具自由天趣,她在创作中同时抓住大整体的气势和小局部的技巧,以她长期浸淫于传统的功力,在看似不经意而为的一挥一运中,自然而然地潇洒流落,以有法而不拘于法的线条造型,承载自己的品格、学养、天资、情性,以追求“翰逸神飞”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学书不在于或宗晋,或法唐,或师宋,或学明清,全在于在漫长时间积累的传统功力,能否从本质上去发掘,使其在现代文明中开拓出新的空间,并结合自己的审美以自我为中心去把握,去消化,去升华!只有主体情思表现美,艺术技巧传达美,个性特色风格美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书法家获得旺盛的创造书法艺术美的综合实力。张改琴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正在于此!

今天,“当代中国西部的‘卫夫人’张改琴”,不仅是西部书坛的领军人,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张改琴,肩负着中国书坛娘子军领军人的重任。我们相信:有张改琴的带领,中国妇女书法事业一定会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