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陈伯程,江西新余人。中国著名画家,中国当代山水画“百强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群文协会书画家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工美专委会专家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清华大学美院高研班导师,中央电视台签约画家。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要展览,多次出国作品展。前后荣获国家银奖、荣誉奖、佳作奖、书画大赛金奖、特别奖;另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达卡)艺术大奖,印度“东方艺术展”一等奖等国际奖项。先后在山东、广东、甘肃、福建、台北、河南、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举办个展。2004年5月参加“中国书画名家代表团”并担任副团长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2011 年8月出任中国书画家代表团副团长,参展在台北举办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其名录入编中外几十部大型辞书和专集。长春出版其“传记”文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美术网、中国美术家网、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以及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羲之书画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宣传。书画齐臻,画风独特,备受各界人士青睐。政界要员、文化名人、艺术馆堂、收藏行家、以及中央领导人都争相收藏其作品。建有陈伯程艺术馆。
陈伯程艺术馆
在河北保定
清华美院陈伯程山水高研班的教学团队和学生们在浙江金华写生合影
碧水青山彩墨绘,佳气溢纸满乾坤
陈伯程先生,出生于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的一个小镇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家乡仅隔十里,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和对家乡的热爱,一直影响陈伯程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行,并成了他不断跋涉、探索的源泉和动力,使他对绘画艺术痴迷入醉,让艺术成了他的终身职业。
怎样用笔墨来表现家乡风光,江南秀景,是画家心头久久萦徊的一个心结。家乡新余,生于斯、长于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能诞生傅抱石这样的巨匠不是偶然。此处有“七仙女下凡”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仙女湖,青山逶迤,碧水横流,百岛环生,秀渺清幽。有春秋道学家老莱子躬耕修身,传说明建文帝化僧雪藏的蒙山,这“仙来之乡”是画家内心的挚爱,是最想用画笔来表现的,望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情,乡景,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和尝试,一幅幅反映家乡秀美风情的国画,春风化雨般随势而生,接踵而至。
《家在青山碧水间》、《小桥流水人家》、《湖畔人家》、《仙女湖渔村风光美》,此类画作状写仙女湖风光,自然和谐。画中村宅朴拙,丛树繁生,岛屿交错,渔舟泊岸,石桥相衔,碧波盈盈,水天一色。清雅宜人、秀美自然的水乡村景呈现无遗,画面气韵生动。《田园诗情农家乐》、《江畔泊舟》、《青山可居》此类画作在尊重客观景物之上,大胆探索,不囿成法,点线交织色墨相溶,彩点或隐迹于笔线之下或凸显于淡墨之上,叠加跳跃,极富韵律和节奏。而《山居图》系列,《仙女湖》系列,无论从构图,从笔墨从意境的传达上都有所突破,获得较大的成功。
凭着扎实的生活积累,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高超的笔墨功夫和开阔宽广的胸襟,画出了《三清山》、《井岗奇秀》等作品,得到朋友和同道的赞许,《井岗奇秀》曾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迎奥运名家作品联展”特别奖,《泰山玉皇顶》在广东揭阳的个人画展中,博得见多识广的百岁高僧青云大师好评“富有智慧,执笔法成”。1995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写“艺术天成”相赠,199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召见陈伯程,见其国画,感叹道“仙女湖美,这画画得更美!”, 傅抱石之子著名画家傅二石先生观陈伯程的画后对他说“你的画画到这种程度,实在难得,我爹(父亲傅抱石)如果在世,也会高兴的。”纵观这批作品的创作,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可道之处。
一、秀水仙乡孕 “灵气”
“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日浮江声动,舟蹴浪花轻,蹯石思垂钓,沧浪爱濯缨,沿洄意未极,川瞑月华明。”“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这是历代文人在仙女湖留下的诗句,
仙女湖源于楚萍(萍乡)受楚文化影响,民风纯朴,仙人遗踪,灵气弥漫,陈伯程生活于这样的环境,涵养期间,外接天地之气,内修丹青之艺。仙女湖就似一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暗或明,云霞烟霭,流泉瀑布,岚光山色,空灵之至,意境天成,近三千平米的陈伯程艺术馆就坐落于此景之中。
“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之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板呆矣。”(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天成之画与人所成之画,并壁谛观,其仙凡不啻霄壤矣。”一方水土,一方人,新余因为仙女湖变得灵气十足,也造就一方画家的灵气,这对于画家本人是福祉。长期浸淫在此灵山秀水中,状景写心,对于题材画风的形成,意境的开拓起着潜移默化的功用,山水的灵气渗透到创作中,使得陈伯程的国画有了别样的“灵光”。
二、心仪南宗化 “文气”
南宗绘画是明代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念。傅抱石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非常首肯:“中国绘画史的演变,实是一部南宗绘画的演变历史”,在傅抱石的眼中,中国画必须是文人画,即南宗,它的特征是:1、注重水墨渲染;2、主观重于客观;3、挥洒容易;4、有自我的表现;5、平民的。江西历史上五代画家董源、巨然都是以江南山水为底蕴,清新秀丽,平远开阔,共创“披麻皴”,对后世画坛有深远意义。傅抱石将水、墨、彩融为一体,且创“抱石皴”,纵情挥洒,笔酣墨饱,气畅韵高,情景交融。陈伯程受之影响,经多年揣摩,摸索出一套自家技法,中锋用笔的“蝌蚪皴”,时疾时徐,行笔过程中运用转笔,显得灵动而又苍劲,墨色交错渲染,留下无数的散点空白,使得画面凹凸有致,看似不经意,实率性而又自然。
《青山可居》、《艳秋图》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探索和实践。现代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作画突出骨法用笔,注重点线起讫分明,强调“写”而反对描,做到笔的轻重疾徐,墨的干湿浓淡,章法千变万化,出奇制胜;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曾论绘画:“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得胸中千卷之书,又能泛览古今名迹,炉锤在手,短镬从心。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睹者矜平燥释,意气全消。”这三位大家都是陈伯程承法心仪的对象,同样他们都是南宗绘画理念的实践者和倡导者,都生活在江南、画江南山水,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回溯探源,在灵山秀水的养护下,持“林泉之心”,把握时契,破伪求真,酝酿着一种通会的“踪迹大化”。
三、以书入画显 “大气”
陈伯程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早年从事文字工作,当过记者、干过秘书,青少年时期就有不少文字作品见诸报刊,这给他的美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他的画作落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幅大作品中皆可见到他的自赋诗词,2005年在石家庄所作《秀山碧水图》诗云:“环湖水连天,翠屏绕秀山,紫门随水曲,花经胜空前;村舍多吉日,农户喜开颜,山水如黛染,佳气满山川。”《灵山奇秀图》赋句:“青山碧湖水愈静,翠微深杳玉泉飞,溪桥古寺荡钟声,江山聚秀归新宇。”这些美妙的诗句给画面锦上添花,寓意更趋完善。
他爱好书法、篆刻,写得一手好字。熟练掌握书法的技巧及观念,以书入画对国画创作会带来事倍功半的作用,这也是陈伯程绘画的优势。研习书法,成了他画画之余,努力的方向,对书法用笔的体悟极大地拓展了用笔线条的丰富和内涵的提升。在他的画中,宅屋树木篆隶用笔,显得古朴而凝重;树木稍加捻转指笔,颇有动势;山石极尽指腕及全身之力,狂草飞舞,如龙在天,不可端倪。此类笔法在《小楼佳境》、《山静居》中多有体现,线勾行舟,用行草笔法,有船欲止而动的视觉效果,飞瀑流泉夹于山凹之间,行笔短促而有力,水流湍急之势毕现。大部分画作石壁,峭岩的线条都用松动沉着绞转的捻笔破锋成迹,显得山石苍茫,富于变化。中锋用笔,苍劲有力。前景画面或山石,或树木,或屋宅用焦墨,画面如远山则用色调淡墨用侧锋横涂竖抹,主侧并用,加大推远了层次。
水墨画的优良传统,通过笔墨程式的表达在陈伯程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延伸及发扬。笔与指、腕、肘及全身配合,运笔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强化了画面的节奏,使得画面灵动活络,气韵溢纸,彰显大气。
四、扎根民间透“乡气”
陈伯程自幼出生在农村,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把这熟悉的生活反映在艺术上,成了陈伯程艺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由。他的国画创作,大都选用乡村题材。自然的乡野,是人生活的最初本源,这养育万物的土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乡间的景物,天然纯朴,绝少有人造的痕迹,这样的自然,最能感动艺术家的灵魂。在绘画的形式上,陈伯程直趋“乡音”,揣摩玩味这亘古不变,造物主创造的“自然”,在其中去体认,去感知这无遮无掩的神秘力量。来自乡间、来自生活的艺术,得到老百姓的喜欢,也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同。这些年,陈伯程的画作频频在国际性展赛中获奖,同时也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越“土”的东西越“洋气”,这一观点在陈伯程的艺术中得到了验证。
他以一种平民的角度,熔汇版画、漆画、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加之以对人生自然的体悟,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质朴艺术天地,一个反映出艺术家品质、想法的风格。
艺术上的成功只属于那些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之人。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会影响艺术的高度;谦逊而又质朴的为人态度也会渗透到绘画中去,勤奋而认真的工作精神同样会在绘画中得到体现。画家虽已过花甲,但在艺术的道路上,还算年轻,想当年齐白石,黄宾虹等巨匠,此般年纪,还未闻达天下,只因天假其年,才终成正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会在艺术家的生命里自然衍化出“大乘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