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理习忠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17-04-11 11:19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艺术简介

理习忠,河南西华县人,1980年毕业于周口师专美术专业。毕业后又考入北京画院郭石夫工作室,并受诸位名师指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一级艺术委员,一级画师,国务院“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名家”,历任北京金大都画院副院长。

作品《晚风》《故乡之冬》《冬趣》《乡景》《村头所见》《故乡情怀》《故乡小景》《湿地情深》《浮香无尽》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及国外画展并有作品获奖。2008年在北京中国盛世收藏美术馆举办四人联展,2009年应邀到香港举办个展。多次应邀到内蒙举办展览,作品《梅花》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2011年中国画作品《秋山行云》悬挂在首都机场贵宾候机楼正厅,2011年中国画作品《黄山云海》悬挂在首都机场金行大酒店,2012年中国画作品《奋进》《昂首阔步》《寒林飞雪惊锦羽>>被中国邮政制作成邮票,面向全国发行。多次应邀到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中央党校作画并收藏。2012年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南海创作国画作品《歌唱丰收》《硕果累累玉液香》《幽香透国魂》《傲雪迎新春》《大野雄风》《牧童牛背画中行》《牧归图》悬挂并收藏。2013年毛主席诗意画《咏梅》被中国毛泽东手书馆悬挂并收藏。2013年国画作品《奋进》被联合国收藏。2014年《牧归图》被天津机场选中悬挂在机场贵宾厅。2014年被国务院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为书画名家。

《月上枝头》90×175cm

展开翱翔的艺术之翼

——理习忠的翰墨丹青世界

贾德江

为理习忠先生的大作作品评,颇感为难。一方面因为理习忠先生的画作涉猎广泛,从工笔到写意,从水墨到色彩,从花鸟到山水,从禽畜到人物,从主题性巨幅创作到随意性斗方小品,如秋水浩淼,横无际涯,不得窥其全貌。而另一方面,我与习忠先生只缘悭一面,素味平生。孟子谓“知人论世”,意为评论一个人的作品一定要了解一个人的生平和他的时代,所以孟子又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与习忠先生未有一面之识,难免有“不知其人”之遗憾。

《高原情》100×230cm

不过,虽然我们无法与李白一起举酒邀月,花间共酌,无法与苏东坡一起赤壁泛舟,扣舷歌诗,却并不影响我们颂其诗,读其词,与他们情感交流,达到精神的默契。了解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画家,最有效的手段是读他的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品比艺术家本人更真实、更生动,艺术创作更能揭示艺术家生命的真实与境界。因此,“知其人”的真正含义就不仅仅是生活里的言行交谈,对于艺术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达到精神的相知。

《情深深》90×90cm

画如其人。读理习忠林林总总的作品,我以为,他是一个在激情与理性中徘徊的人。他的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从激情向理智的转变,在具体的作品中,是将激情蕴含于理性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理习忠的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系列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常,他总是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以大量的作品展开对一个专题的研究。过后,是充满自我否定的反思与自审,在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中,苦苦思考艺术之谜,寻找新的努力方向,然后又是新一轮的激情创作。尽管他还在途中,但他脚踏实地,在每一次的创作风格的转换过程中,他似乎都从零开始,进入一个沉醉的艺术状态,从而使得他的过去因为今天的改变而显得有所不同。

《三羊开泰》120×200cm

我欣赏他的工笔画作品,挡不住的乡土气息大概也像他的人一样真诚、质朴、敦厚。他的工笔画以动物为主,但不是珍禽异鸟,也不是狮虎狼狗的野生动物,他画的就是他所熟悉、所眷念、所热爱的乡村家禽家畜,尤其爱羊、恋羊、画羊。一系列表现羊的作品渗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因为羊是他儿时的伙伴,羊是农家维持生计的依靠,他对羊有着浓浓的深情。

《乡景》 120×235cm

理习忠画中的羊和景物,来自于他家乡生活的现实。就羊的活动空间来说,他作品中的羊,活动于自然中的乡间田野,最多的还是活动于自己家中的房前屋后,或栖息在草垛前,或集聚在浓荫下,或寻觅在田野中,在此,理习忠将真诚的画笔直接指向那些常见的平凡的不为人注目的羊的生存环境,那不是甜梦般的田园情调,而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略带伤感的乡村景物的再现,有一种土生土长的与乡村生活自然一体的情感流露。其中表现手法的细腻、繁富,似乎可以感觉到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写实画家安德鲁·怀斯对他的影响,那种将精致的写实技巧与怀乡之情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在有意或无意中形成了理习忠工笔画的显著特色。

《三羊开泰》 68×136cm

理习忠在工笔画上的创造力是可以信赖的。他以高超的写实手法赋予艺术形象的本身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隽永的人情味,是理习忠工笔画作品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如《故乡的回忆》《阳光》《三羊开泰》《茫茫草原》《丰收时节》《双祥图》《家乡小景》等代表作品,均是乡村生活中寻常所见。这里没有情节性、故事性的铺述和描绘,只是把普通农家生活艺术地还原到令人惊诧的质朴美的程度。他借鉴传统的丝毛法,把羊毛的蓬松质感表现得无以复加;他引入西法的素描、光影、色彩与传统的双勾晕染法相融合,真实细腻地表现草垛、稻菽、高粱、向日葵、豆荚、树枝、栅栏、芦席等农家常见之物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并把羊置于这些背景之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情景相叠,却烘托出羊的温驯憨厚的天性,令观者顿生怜爱之心。

《故乡之冬》120×120cm

其实,理习忠的工笔画并不局限于以羊为主的乡土情怀的描述,也画《情系乡土》的野鸭,也画水牛对《故乡的眷念》,而在另一类工笔花鸟画中,理习忠表现的却是“花香沁心脾,芬芳若人醉”的境界。他画《荷塘清趣》中映日荷花的满目风光,他画《幽林深处》竹报平安祝福;他画《月色》下的母鸡,享受藤花绽放带来的暖意;他在《浮香无尽》中,画出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大野雄风;他在《寒林飞雪惊锦语》中,画出了褐马鸡的凄冷之美;他在《秋色》无际芦荡之中,画出了白鹭顾盼呼应的亲情。

《湿地情深》

理习忠像一个歌者,用他的琴弦弹拨出一首又一首的自然之歌、生命之歌。他把多种技法探索带进他的工笔花鸟,打破了工笔与写意的界线,让水墨与色彩结合、白描勾勒与水墨淡染结合、双勾与水墨淡染结合、具象的笔法与抽象肌理结合,让花树禽鸟在它们生存的实境中融入融出,更以大景花鸟的理念“因心造境”、“以情造境”,合造化于心愿,变自然为艺术,在构景、取象、造境、施技诸方面都能独出机杼,有所创造,为工笔花鸟画艺术注入了崭新而深邃、宽阔而博大的审美视野和美学风范。拥有自己无限高远的艺术星空。

《寒林飞雪惊锦羽》 150×235cm

或许理习忠性格中就有豪爽大气的成分,或许长期潜心于工笔画的谨严需要释放压抑的情感,或许理习忠就是有意要挑战自己,拓宽自己的绘画领域,他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几乎和他的工笔画同步并举。出于性情,他喜欢大写意的那份潇洒,那份率意,那份酣畅,这位受过专业训练又得到北京画院著名花鸟画家郭石夫亲传的弟子身上,似乎就有一种水墨写意的天赋。如他的花鸟画《心存高远》《独立荷塘》《硕果》《黄金满枝头》《铁骨生春》《晨曲》等作品,有的承继昊昌硕的“以气胜”之画风,有的延续齐白石“以情胜”之格调,有的吸纳潘天寿的“以理胜”之奇绝,都能在平实中见深厚、松秀中见洒脱。

《豫东所见》120×230cm

从笔墨表现上看,理习忠的大写意花鸟以对书法的体味和经验入画,同时注入个人的气质、性情与学养。他不求潇洒唯求笔墨的凝练,他不求飘逸只求笔墨的雄浑,这是他宁拙勿巧的笔墨厚度,才使他的花鸟给人以雄强之美、力度之美。虽不敢说他幅幅作品已入花鸟三昧,但在他多年的写意笔墨的锤炼中,却一步步衣钵传统之文脉,渐入佳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表现墨牛的作品,如《奋蹄》《五牛图》《丰收时节》《舔犊情深》等,其契机或不无大师李可染的启示(李可染画有童年牧牛图多幅),但其生活底蕴必自切身感受中形成。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撷自乡间自然时的新鲜朴厚,画面发散出的气息和品格,更注重给人以精神的振奋和脉脉温情。

《乡间小景》 90×136cm

理习忠的人物画创作并不多见,有表现乡村留守老人与孙儿相依为命的《守望》《故乡情怀》,有以轻松随意的笔墨抒情的人物小品《蕉林牧归图》。前者属于主题性创作,旨在以当下农村老人现实的生活状态唤起人们的共鸣,它的视觉方式仍属于当下流行的写实画法,强调西法的造型与传统笔墨的兼容,着意于情节性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刻性的挖掘。后者完全摆脱了西法的影响,熔写意笔法与没骨运墨为一炉,在纷披陆离中显示情韵,着意于情景交融的创造。

《喂牛图》68×136cm

显然,理习忠的人物画,重点还不在于关注他的笔墨之趣,而是他在画境中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我未见过理习忠的山水画,但在他的简历中已得悉他创作的山水画,如《秋山行云》《乡景》《故乡之冬》《黄山云海》等作品,多次被入选参加全国性的大展并有获奖。我想,他在山上方面的造诣也非同凡响。

《牧归图》 68×68cm

概言之,工笔与写意并举,花鸟、山水、人物、家畜的多向开拓,是理习忠艺术的探索格局。由此,理习忠的艺术具有了广种博收的意义。历代成功的艺术家经验表明,可以专注于一画种,攻其一艺而卓然成家,如吴昌硕、蒋兆和;也可以全面涉猎,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互为灿烂,如任伯年、徐悲鸿。作为一个工写兼长又工于花鸟、山水、人物的艺术家,理习忠早已悟解了吴昌硕“贵能深造求其通”的至理。他勤奋多产,孜孜于艺事,无遑他求;他尚在盛年,有足够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和目标。任重道远,前程是锦,我和他的朋友们都期望他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为21世纪中国艺术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10月18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丰收时节》 100×230cm

《心存高远》 80×180cm

《晨曲》90×175cm

《黄金满枝头》68×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