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督学成为北京教育改革助推器

发布时间:2016-05-03 19:15 【来源:

来源标题:责任督学成为北京教育改革助推器

“现在评价什么是一节好课的标准变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责任督学的评课和原来的教师校长评估不同,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导向,首先要看学生在一节课上是否有愉悦的体验,课堂是否有民主、有启发。责任督学更多是督育人质量,不单单是原来的知识导向。”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在很多人眼里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制度,但是,当这个制度真正落到了实处,不仅能敦促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能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纽带,把改革的成果带到家长面前。“责任督学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说。

“责任督学的的工作是全时域、全责任的”,朝阳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说,他们代表政府“蹲守”在学校,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食堂、从学生到老师,所有这些都是责任督学的督导内容。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施以来正好赶上北京市教育的深化改革,责任督学在政策解读、化解矛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所有的改革措施中,家长首先关注的是“减负”和“幼升小”“小升初”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

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责任督学闫云梅记得,自己为了解所在区教育改革落实的情况,曾做了一部分家长的电话访谈。结果一位家长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闫云梅刚刚把几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抛出:孩子几点到校、几点上课、有没有惩罚性作业、有没有周末补课……那位家长显得不耐烦了,直截了当地说:“你现在调查的这些问题都是形式,减负是必要的,但我更希望知道减负之后我的孩子会怎样?学校光想着减负了、作业也不留了、老师也不用判作业了,那我孩子的学习成绩谁来保证?”

这种情景对于很多责任督学来说并不陌生,每到入学季,责任督学们就会接到大量类似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打进电话时大都火急火燎,但是他们在电话结束时往往能变得心平气和。这个问题看似棘手,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复杂,“把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跟家长解释清楚,特别是把中高考已经发生的变化告诉家长后,很多家长也就平静了。”一位责任督导说。

所以,在闫云梅看来,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一个个家长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给了家长一个了解和诉说的渠道”。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当家长出现对学校的教育做法不够了解的时候,他们就会紧张和焦虑,并逐步形成不满甚至对抗的情绪。责任督学的电话就成了一条疏通渠道,当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了。

以朝阳区为例,实施挂牌督导以来,责任督学共接听电话10684个,其中反映学校问题的约占15%,都通过挂牌督导工作得到了妥善解决。责任督学已经成了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的“助推器”。

“减负”“就近入学”等改革措施是家长能亲身感受到的,这本身就对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有些教育改革的措施是家长很难看到的,比如课堂教学的改革,这些更深层次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受教育的质量。

关起门来的事如何监督,责任督学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

朝阳区的一位责任督学梁希虹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随访督导中,梁希虹听了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流动的水》。这是同一课题的第二节课,所以一上课,教师就给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如何用流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在实验中你观察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开始分组实验。

大概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差别很大,有的小组已经开始观察水轮的转动,有的小组的水轮还根本没有转起来,更别提观察了。这时,预设的时间到了,所以老师让学生停止实验,开始讨论各自的发现。

“其实这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想停止实验,虽然他们在实验活动中遇到困难,但是并没有退缩,他们还在探索实验失败的原因。”梁希虹说。

所以,当老师命令停止实验开始讨论时,孩子们并不情愿,眼睛一直瞄着桌上的小水轮、水槽,根本就没有参加讨论。结果可想而知。

不少责任督学表示,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课堂中并不少见: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应对等,而这些问题正是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不少责任督学本身就是各区县的教研人员,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能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