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10岁,小学四年级;
王姐,35岁,童童的妈妈;
在小区到学校的林荫道上,留下了童童日复一日的脚印,也记录了他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
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在敞亮的CBD办公室,王姐忙碌的身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每日学习,在知识的海洋徜徉,却越来越孤僻;
每日工作,得到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和睦”,却似乎少了什么。
当童童在学校受到校园暴力的秘密终于被王姐知道时,事业再成功的父母,表面再幸福的家,扎心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如何安抚?父母对孩子的亏欠怎能弥补?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仅仅是给吃给穿,不仅仅是生日礼物,也不仅仅是不断地逼孩子学这、学那,而是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与他们一起成长,感同身受。
和睦的家庭,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孤僻?
教育,是一个家庭无法绕开的责任,亦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当下,做为父母的都市白领们,既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又忽视了对孩子的了解,不能很好地给予他们想要的关怀。特别是校园暴力,它似乎悄无声息,却又如恶魔般在孩子们身边游离。
到大脑智库寻求帮助的王姐,泪水涟涟,当她在朋友那里得知自己的儿子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时,懊悔不已。
早在两年前,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童童在一次放学后,遇到几个大孩子,他们逼童童交出身上所有的钱,但不巧的是,那天童童身上没有钱,于是,那帮大孩子就把童童狠狠地打了一顿,临走还威胁童童不许说出去,否则,见童童一次打一次。8岁的童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吓的不知所措,更不敢告诉老师和父母。
然而,噩梦并没有结束,类似的殴打和威胁又发生过几次。童童开始躲避上学,厌恶学习。但王姐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反而对童童越来越凶。
王姐回想起这些年,她对孩子孤僻性格的责备,对孩子成绩下滑的打骂,甚至“惩罚”,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她不明白,她明明有努力照顾好家人,安排好工作;他们明明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为什么儿子受了几年的罪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也不说。
“你每天都有跟孩子交流吗?”
“有啊,我每天都要管他做作业,成绩很差,我不管怎么行。”
“你有问过他有什么快乐,有什么烦恼吗?”
“我以为,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不愁吃,不愁穿的。”
“你忘了一点,孩子是有感情的人,需要父母的关爱。”
“我以为我很了解他,现在看来,我对他很不了解。”
真正的关爱,从了解开始
其实,在大脑智库,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据大脑智库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偏科,与父母对抗、叛逆,实际上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了解太少,只是从自身的愿望出发,给予孩子并不恰当的“需求”。
“来了,就一定要给你一个满意的方案。”王姐带着童童做了皮纹检测,很快,结果就出来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荆羽向王姐解读了童童的性格密码。
原来,童童是个内心思考细腻,却不擅于表达的孩子。他对立体空间和抽象概念有着天生的理解力,如:对数、理、化、地理等这些科目的学习,就很有优势。但另一面,由于他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就显得不合群。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的运动天份也很高,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与人交流应该没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童童开始上学的时候,性格还很开朗。只是后来,在第一次受到别的大孩子欺负的时候,他没有与老师和家长交流,事后,大人们又没有发现他的情绪低落和行为变化,以至于之后遭受暴力后,他对老师和家长产生失望的情绪,于是他叛逆、愤怒、不听话,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孩子性格的改变,都有着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很明显的外在表现,但“迟钝”的父母们却总是忽略这些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是,父母的朋友或邻居先发现孩子的变化,再告诉孩子的父母,大人们才似梦初觉。
是的,我们无法预知孩子会遇到怎样的同学,怎样的朋友,但是,如果父母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知道他们需要怎样的关怀,能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那么,生活中很多的遗憾就会避免。
由于工作的原因,王姐没有实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心愿。
但是,正如大脑智库老师所言:“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后来,王姐根据生命解读师的建议,每天耐心与童童谈心,周末陪孩子去郊游,和孩子一起踢足球,用更多的爱心辅导童童做作业。
半年后,童童重新成为一名阳光开朗的儿童。他告诉妈妈,自己在一次和大哥哥们“狭路相逢”时,展示了自己男子汉的勇气和胆量,他说:“后来,大哥哥们就走了。”
王姐不禁潸然泪下,她又找回了童童刚刚出生时的天真和勇气。
人生,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决定,很多美好我们无法获得,但在这世上,有这样一种幸福,你我都应该珍惜,并小心呵护。这种幸福叫做——“孩子,我爱你。”“妈妈,我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