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2016高教关键词
新春刚过,六位来自高等教育界的校长、专家以及一线教师,从各自的关注出发,分享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何期待。这是他们眼中的2016关键词——
特色化
徐飞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特色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从需求侧看,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区域发展的阶段性、产业发展的周期性、人才诉求的多元性,注定了大学办学定位的差异性。从供给侧看,大学在成立之初的初始动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办校思想、治学理念不尽相同甚至迥异,也必然导致其发展的异质性。事实上,高校确有研究型大学,研究和教学并重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型大学,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高职院校或社区性大学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
目前,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主要有两个表现:
一个表现是,很多高校都被排行榜所“绑架”。现在QS、THE、ARWU、ESI、USNEWS等各种排名大行其道,校友、考生、家长也拿榜单说事,高校自身对榜单亦是爱恨交集。一方面要承受排名可能落后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津津乐道于在某个排名靠前榜单上的位次。高校对榜单要有平常心,既要重视又不能太看重,尤其不能被榜单绑架。排行榜最大的问题是拿一把尺子、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的高校。若不理性对待一味迎合并向榜单指标看齐,将导致高校办学的同质化。
另一表现是,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靠拢。所谓主动自不待言,高校办学者都有追求“高而尖”“大而全”的内驱力;被动则指高校一旦被官方或民间贴上“C9高校”“985工程”高校、“有研究生院的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或者“中管高校”“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的标签,在一段时期内就被固化,并(主要)以此固定身份来获取资源。这种按身份配置资源的体制,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盲目追求对综合性、研究型、大体量的趋势,高校更名或升格不时见诸报端就是明证。
一流大学未必是规模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甚至其称谓也不一定是“大学”,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达特茅斯学院、巴黎高科就是例子。一流大学也未必是研究型大学,欧美一些以本科通识教育见长的文理学院,同样成为声誉卓著的一流大学。实际上,不管是学术研究型大学,还是专业应用型抑或是技术实用型大学,不仅共同适应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都能因为对国家乃至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贡献度而成为一流大学。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过去注重纵向“分层”管理,向横向“分类”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合理分类,切实做到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找准自身的位置,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