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不了出身,但可以选择未来。”1992年出生的赵月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一名研究生。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经历了家中多位亲人相继去世的打击,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北师大化学系攻读研究生,还荣获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明年毕业后,她决心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
赵月来自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农村,母亲是一位聋哑人,生父在她4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和哮喘,行动不便,奶奶也身患重病。母亲靠种地维持生计,并勉强支付父亲和奶奶的医药费。赵月的父亲在她11岁的时候去世了,奶奶在父亲去世1年后也撒手人寰。母亲在赵月17岁时也因直肠癌去世,继父也在赵月大二的时候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真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因为打击太大,赵月一度想放弃学业,早点找份工作。但她记得母亲在弥留之际对她说过的话,“一定要好好读书”。后来,她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并通过打工偿还助学贷款,支付生活费。她在学校食堂干过配餐员,在卖场做过手机促销员,还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户外发广告。
大学前3年,赵月的学习成绩排名学院第一,赢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去北京参加了北师大化学系的夏令营。最终,赵月如愿以偿,以综合成绩排名第一保送北师大研究生,成为北师大化学系无机组组长王科志的学生。这一切都是她以自己的成绩赢来的。
到北京后,关于悲痛的往事,除了跟辅导员外,赵月跟谁也没有说。她不想让老师同学用同情或异样的目光看待自己,她希望老师和同学看到她的成绩和品质。
研究生阶段,赵月感觉压力很大。尤其是专业英语课,阅读专业外文文献是了解化学前沿动态的必备能力,这对于本科有积累的同学不是难事,可赵月从未学过。为了赶上进度,她一有时间就背单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现在阅读基本无障碍。
不仅如此,赵月还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并先后在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还有一篇影响因子4.5的Top期刊在投稿中,并先后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新生一等奖学金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
赵月说:“由于家庭原因,我的起跑点比别人落后,不过我有更充足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逐胜利的果实。”
无论是填报高考志愿,还是研究生选择,赵月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类大学。这是因为赵月从小上学都得到了学校的照顾,她深知,家境差的孩子对于上学是多么渴望,所以成为一名普通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
去年,赵月终于梦想成真,成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讲授高二两个班的化学课程。在课堂上,她指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而不是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节那天,当学生集体起立祝她“节日快乐”时,赵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幸福感在心中流动,她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