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家长为学生配智能手机 专家:需合理控制

发布时间:2017-02-08 17:16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逾八成家长为学生配智能手机 专家:需合理控制

2月7日,广州18万高中生重返校园。许多学生在寒假期间与手机展开了“亲密接触”,开学意味着,“机不离手”的日子又要结束了。信息时代,家长与孩子之间围绕手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与前些年不少学生还在用“老人机”不同,如今大部分中学生的手机已经“鸟枪换炮”变成智能手机。对此,有64%的受调查家长表示,之所以作出妥协,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时,要用到智能手机内的学习软件。不过,对于学生使用手机,广州各中学的态度却并未退让:学生手机禁止带入教学区域,甚至屏蔽了区域的手机信号。

调查:

超八成受访者给孩子用智能手机

日前,记者针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通过网络问卷、微信访问和实地采访的方式,向100名中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其中84%的家长表示给孩子使用了智能手机。有趣的是,52%的受访家长曾经给孩子使用过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老人机”,由此可见约有三成家长给孩子换了智能手机。为什么同意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呢?64%家长认为信息化时代大势所趋,坚持不给孩子用,担心他们与社会脱节。同样,有64%的家长表示孩子要用到智能手机里的学习软件。48%家长称微信联系比短信、电话联系更加方便。而有20%家长表示不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会引发家庭矛盾,因此作出妥协。有68%的家长表示曾经因为手机使用问题,与孩子产生过矛盾。对于使用时间,84%家长认为每天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校方:

手机在校园“见光死”

尽管智能手机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但广州的大部分中学对手机还是“严防严控”,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尤其是教学区域,一经发现,马上没收,一些学校甚至屏蔽了教学区域的信号。严控手机后,为了方便学生与家人联系,学校也费尽心思。例如在校园内放置手机存放柜,学生到校后将手机锁入,周五放学后再拿出来;同时在校园内安装多台IC卡电话。

但许多学生在手机使用问题上,却跟学校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高三男生小黎说,班上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晚自习带手机进教室,因为要用到解题软件。“卷子太多了,有些题目没时间想,就用搜题软件扫出正确答案看看,节省时间。”为了躲避巡查,学生们花样百出:有人将手机放抽屉里,有人将手机夹在书本中间。除了“刷题”外,不少学生会干部也认为如果没有手机,组织活动时沟通协调挺不方便。也有学生坦言在用手机“追剧”。在家里下载到手机里后,带到学校,课间十分钟看一下。

家长:

特别后悔给孩子换了智能机

“我当初就是心软,没有坚持住,给她换了一部智能手机,现在后悔莫及。”家长魏先生说。女儿小魏就读高二,初中期间,她一直使用一台老人机。考上高中后,她一再向父母提出,班上的同学都用智能手机,建了一个微信班群,而自己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参与讨论,连朋友都没有,感到很孤独。因为担心女儿厌学,魏先生便给女儿换了一部智能手机,结果就失控了。“她在学校的情况我不了解,但周末在家就是机不离手,跟同学用微信聊天,吃饭的时候都低着头玩手机,看到她这个样子我就觉得很心烦。在房间关着门做作业的时候,也要拿着手机进去,说要用到学习软件。但我好几次听到她的微信叮叮咚咚响,肯定分心啊!”父女俩为此争执不休。“现在收回智能手机已经不可能了,我管不了也懒得管了,只能靠她自觉了。”魏先生说。

心理老师:

让孩子寻找手机之外的乐趣

广铁一中心理老师吴小琴表示,她接触到的案例中,有不少对手机形成依赖的学生,都源于孤独。“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同伴认同。”

由于现在很多话题都源于微信、网络,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手机获取。因此,有的孩子对脱离手机感到恐惧无助,是担心与同伴没有共同话题,进而被孤立。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原因,通过开班会、组织活动、谈心等方式,增加现实世界的交往,减轻孩子的孤独感。另外,长期使用手机,会在大脑反射神经联系,这不仅对于青少年,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家长要想办法打破这个反射神经联系。“不要老让孩子闷头学习,让他们放下手机,出去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手机外寻找乐趣。”吴小琴说。另外,与其一味用“堵”的办法,家长不如和孩子达成君子协定,协商好用手机的时限,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一旦达成协议,家长就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随意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