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用日记走进孩子内心

发布时间:2015-12-15 15:25 【来源:

来源标题:老师,我不想当好小孩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位知心朋友——它记录着平凡的生活,承载着内心的秘密,陪伴自己慢慢成长。它就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栖居之所——日记。利用日记本,老师们可以走近孩子、读懂孩子,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老师也许会吃惊:还有不想当好小孩的学生!在我认识的学生中,小鑫就是一个。四年级时,她是个阳光女孩,成绩好、爱助人、体育棒……老师、同学都喜欢她。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却在六年级时做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经常不写作业,还谎称自己忘记带了;放学后不回家,一个人在外面闲逛;谈恋爱、说脏话、与同学绝交……大家被小鑫的举动惊呆了,怎么问也问不出原因。慢慢地,“好孩子”不再是小鑫的代名词。她的变化让老师摇头,令家长无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谁都不会无故堕落,因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能量,心底都向往好的改变。帮助小鑫,我需要一个教育的契机。

日记本“吐露”孩子心里话

六年级的心理活动课上,我邀请同学们谈理想。小鑫说她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掉进人堆就找不到的那种。”她的回答引起我的关注,于是我让学生围绕心理活动课内容写一篇日记。

果然,小鑫这一阵子的奇怪表现,在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我不想当好学生,我只想成为普通人!从小到大,爸妈都对我百般呵护,他们觉得我是最优秀的。我的每个假期被各种无聊的兴趣班、补习班占领。现在面临小升初,爸妈更是不停地念叨:‘咱不是本地人,不努力就得回老家,你可得争气呀!’身边的同学们总是那么开心,下课还讨论周末去哪儿玩!他们好自由,我想像他们一样!前几天,爸妈在讨论买房子的事,他们希望我能留在上学。可家里哪来那么多的钱?如果我不优秀,他们就没那么多期望,就不会为我一筹莫展了……”

原来这个曾经像向日葵一样阳光的女孩,内心承受着如此沉重的压力。

于是,我及时回复:“能够看到你的真实想法,老师很欣慰。父母的期望给你带来压力,你想自由支配时间,所以选择不做好学生,是吗……”

几天后,小鑫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就是觉得爸妈管得太严了,我都喘不过气了。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会忘记写作业,会放学后闲逛。如果这样可以减少爸妈对我的期待,我愿意继续叛逆下去!”

用“对话”走进孩子内心

我知道,当务之急是调动她的积极力量!于是我回复:“孩子,面临小升初,不只你一个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记得我上学那会儿,成绩下降了几分,爸妈就会一刻不停地催我学习;见我在看电视,妈妈就会关掉电视,把我推到书桌前。其实,父母催促的背后是担心我们没有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担心我们走弯路。”

这一次交流,我使用了“一般化”和“自我暴露”的技术,让小鑫认识到她的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以缓解她的情绪。

“老师,您说的对。有时候我的内心很矛盾,就是不想写作业,可看见爸妈疲惫的身影,又会无比自责……”

“我想,你是渴望改变的,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理解、体贴父母的孩子。最近我看到了你的作业,就像今天,你的日记本出现在我的面前,是什么让你有动力完成这些作业?”

这次我尝试着运用短期焦点解决的技术,从“例外”中调动小鑫的成功经验,鼓励小鑫从“例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果然,她回复道:“我知道您会看我的日记,会给我留言,还能启发我的思考。其实有时爸妈见我看书,他们也就不再说什么,那时我会感觉好些。”

就这样,日记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渴望倾诉的她和无条件接纳的我。我试着去感受她“叛逆”的原因,用倾听、共情和澄清的技术,和她建立了最初始的信任。她大概也体验到了一种安全感,渐渐向我敞开心扉。

情绪释放、认知调整之后,是时候让小鑫从行动中发掘积极主动的力量了。于是,我鼓励她排除杂念,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听到父母催促时,不妨坐到桌前,拿起书本看一看,让情绪慢慢好转……

如今,小鑫已经初二了,一如从前般阳光!

我们这一来一回的日记,承载着我和孩子一次次的心灵互动,也让我有机会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境,收获孩子的信任。接纳、陪伴、等待,我沉醉于此。

(北京十二中洋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