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课堂搬到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12-15 15:25 【来源:

来源标题:国博联手史家小学研发《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教材中小学课堂搬到博物馆

本学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共同发布的《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这套教材为全市首部馆校联合编制的教材,将作为地方课程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同步推广使用。

研发博物馆综合实践性课程

2013年9月16日,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签署协议,合作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课题组成员最终完成了4个主题、32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形成8册学生用书教材)和4册教师用书(教参)。为配合教材使用,双方教师还专门录制了全部课程教学视频。

《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4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内容,以学生所熟悉的汉字、饮食、服饰、乐戏为基础,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关系、人文文化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具备初步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

从教育活动转向教育课程

国家博物馆充分发掘自身丰厚文物藏品资源和高端专家资源,逐步形成国家博物馆四大课程系列:即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和教师培训四个系列。

与史家小学合作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就是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合作中,我们在“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核心理念指导下将博物馆文化资源和教学有机结合,探索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这些核心要素在内的博物馆课程模型,把主题活动、日常规范、行为培养和情感培养巧妙地整合为博物馆课程;课程内容更是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内涵。

随着优秀课程的开发,国家博物馆完成了从“博物馆活动”到“博物馆课程”的转变。同时,国博教育课程注重内容上的独创性,所有课程内容来源于对国博深厚文物藏品资源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组合,各系列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同时各系列课程环环相扣,资源共享,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凸显了国家博物馆“个性化”课程教学体系。

跨界资源重组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何与学校密切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的合作正是迎接这一挑战的勇敢尝试。双方秉承各自优势,抱着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无限热忱组织了四十余名业务骨干为开发团队,完成了课程设计、开发和实践教学工作。这次成功的合作为全国博物馆提供了馆校资源结合的实践案例,该项目的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也将要服务广大学生。

在学科统筹上,《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有机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劳技、品德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知识技能,我想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小学生一生的平衡发展都将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每年接待上课学生人数也从最初的6000人递增到现在的5万人。博物馆课程必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学习热爱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以达振兴中华之目的。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