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里,1994年出生的CEO刘一锋是年纪最小的。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更喜欢让自己显得成熟一些,甚至是“老”一些。
眼前这个大男孩,看起来不像是90后:微信的个人简介里只写了自己的公司和职务,没有个性一点的文字;大多数时候都穿着衬衫,并且把衬衫扎进西裤或者牛仔裤里;第一次录制央视《开讲啦》节目时,他还穿上了有点“老干部风格”的黑色夹克,与其他青年代表合影时双手背在身后。
90后、清华学生、休学创业……作为一个创业者,刘一锋身上的这些标签都充满着话题性,但这些标签跟他的形象总有点格格不入。休学创业一年多,他经历了身边的同学很少能体会到的苦与乐。
开公司的大学生
刘一锋的微信头像由两张照片拼接而成:左边的照片里,他穿着长袖T恤、牛仔裤和帆布鞋,手上拿着书本,满满的书卷气;右边的照片里,他一身西装革履,背靠在办公桌上,左手扶着黑色眼镜边框,似乎想展现自己成熟的商人、企业家形象。
从清华校园的少年到创办企业,他用了一年多时间——2015年,他从清华大学休学,创办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创业。这距离他开始研究太阳能发电,并且“一门心思扑在上面”已经过去了8年。
2008年,刘一锋还是陕西汉中的一名初中生。受当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汉中的供电受到很大影响,“时不时会没有预兆地断电,连蜡烛都卖脱销了”。在那以后,他就开始钻研太阳能发电技术。高中时还与两个同学一起研发出一套家用太阳能系统。
在被清华大学热能系录取后,他得以继续深入研究高中时就有所涉及的单晶硅柔性板太阳能电池,并在大二时准备与另外几个股东一起创立公司。但在产品研发和创业公司的经营中,刘一锋和他的创业团队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因为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平时对单晶硅柔性板太阳能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这群学生创业者对技术的产业化很迷茫。“技术是有了,可怎么才能把实验室里的技术用在工厂里,去批量化生产是另一个问题”。
刘一锋还记得,当时在实验室研究时,他们研发的单晶硅柔性板的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超过30%,但在工厂试生产时,由于生产条件复杂多变,产品的实际光电转换效率只有22%左右。
这还不是唯一的困难。因为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对财务管理、商业战略等并不擅长,再加上参与创业的大多是在校学生,他们的创业团队人员流动较大,怎么管理好团队成了令他头疼的一件事。并且,在创立公司后,当初一起创业的3个股东也退出了创始团队,“一个是因为身体原因去日本看病了,一个经管学院的同学是去美国留学,还有一个同学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选择退出”。
此外,要想让自己的太阳能发电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他们越发觉得原有的产品设计需要改进。“如果只是一块板子,谁会用得上呢?”可是这又意味着,他们还需要熟悉工业材料和工业设计、电路设计的人员加入团队。
从一个研究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大学生,到开公司的创始人,刘一锋所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