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补令”如何行之有效?

发布时间:2015-11-23 14:29 【来源:

来源标题:“禁补令”如何行之有效?

日前教育部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陕西省教育厅近日正式公布实施方案,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重点查办。同时,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责任,一律停职检查。(11月15日《华商报》)

长牙齿的“禁补令”

才是“真老虎”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少地区、不少学校考核学生成绩依旧千篇一律: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每天1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名目繁多的考试,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已超出了孩子们能够承受的负荷。节假日成“补课日”,“禁补令”敌不过“进补令”,严重侵占了中小学生的休息时间。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被视作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有媒体曝光,有些地区,一些机构和个别教师,靠有偿补课敛财,“分数”成了他们进入腰包的“钱数”,“高考指挥棒”成了他们挥舞的“金箍棒”。有的甚至滥用教育权,迫使学生补课,并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生源、垄断价格、垄断补课标准,甚至把该课堂上讲的知识放到补课时讲。可见,执行“禁补令”最大的阻力,正是那些参与补课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带牙齿的“禁补令”,才是“真老虎”。换言之,光有禁令没有责罚,不仅禁令的威信打了折扣,其背后的动机,也就不得不接受公众的揣测与质疑了。厘清了问题的根源,如果还不采取措施跟进,让“禁补令”硬起来,那么学生的宝贵假期还会被“劫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依旧成为一张“画饼”。各地应借鉴陕西做法,提高“禁补令”的执行力,进而出台强硬的惩戒措施,遏制学校和教师有偿补课的利益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