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画家:戴成有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2019-03-20 11:01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艺术简介】

戴成有,男,汉族。1940年4月10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美术》编委、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经济日报杂志艺委会委员、中国文艺家书画院艺术总监、吉林省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戴成有书画院院长、长白山画派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3年调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负责创建美术专业并任教,长期主管美术教学工作。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兼擅,以大写意瑞雪山水独具特色而广被认知。先后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等众多国家级专业展,并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名展、精品展,荣获各类奖项。作品被《美术》、《中国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江苏画刊》、《书画艺术》、《当代书画名家》、《当代美术》等各类专刊刊发并收录入各类画集。多幅巨作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中南海,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展藏。其中《北国风光》展示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长白山》展示于中央领导办公区。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戴成有》大红袍画集。

自1990年起先后多次赴美国、英国、丹麦等国讲学、举办个人画展。被聘为印第安那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南伊利诺伊大学美术与设计系访问教授。香港《大公报》、英国BBC电台、欧洲《凤凰卫视》、英国无线电视台、《星岛日报》等国内外传媒多有报道。

戴成有大写意瑞雪山水研究

孙喆 孙筱乙

今年77岁高龄的戴成有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本土开创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对于当前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深远意义。

雪景山水是中国画家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遗产。雪景画自东晋时期出现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继承发展;从早期倾向于写实的淡彩雪景画到注重表现意境的水墨雪景画,无论在绘画技法还是在画面的表现风格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戴成有教授以时代精神文化为底蕴,以关东瑞雪为对象的大写意瑞雪山水是对传统雪景山水的继承发展,开创了以大写意成功表现瑞雪的先河。

大写意瑞雪山水是指以关东大地瑞雪为题材,以大写意笔墨技法为手段,以塑造关东瑞雪山水为特征,以彰显时代精神为内核的画作。瑞雪与经过阳光长时间照射渗化冻结的冰雪不同,它洁白轻盈有随风弥漫之势,常使人产生亲切感。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及创作历程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戴成有教授雪景画的系统研究,可以总结三个基本特征。

1、以关东瑞雪为表现对象,提升水墨表达魅力。戴成有教授的画面中往往是远山层峦衬托前面的松林雪野,表现的是辽阔空间下的关东瑞雪。这是一种突破,一是突破历史上所绘关内之雪的局限,将主题聚焦在关东瑞雪上;二是突破前人雪景多小景或竖式构图的范例,构图以横式为主,着眼大场景的描绘。历史上关东作为边外之地,处于中原文化边缘,传统中国画对关外风情的表现比较匮乏。关内画家多集中在江南,即便史上所说的北方画家,也是指当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画家。他们无缘于关东的鹅毛大雪,也就谈不上表现极寒天气中的瑞雪。近代用特殊技法表现冰雪盛行,而着眼大写意瑞雪山水的表现并取得突破的却鲜见其人。

2、以大写意水墨为表现形式,彰显中华文化底蕴。戴成有教授创新了关东瑞雪的表现形式。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瑞雪的浪漫静谧、雄浑畅达准确展现,这种富有传统韵味的大写意瑞雪山水令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

历代画作中,以大写意表现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的并不鲜见,唯独没有人用来表现雪景。那些历史上的经典雪景如古代范宽《雪景寒林》、夏圭《雪堂客话图》、郭熙《雪山行旅图轴》,明唐寅《柴门掩雪图》、元曹知白《雪山图》、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近代爱新觉罗·溥儒《四时山水图册》、吴湖帆《范华原万峰积雪图》,多是工笔或兼工带写的小写意作品。

3、以时代精神为表现内涵,形成独特面貌。戴成有教授的大写意瑞雪山水作品,与时代精神相贯通,展现着广阔旷达、高洁质朴、豪迈雄浑、博大深厚的意境,具有一种广博美。

古代雪景画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融合的产物,在儒释道思想文化影响下,前人雪景所传达的情感以孤独、宁静、清新、禅韵等意境为主,多集中表现画家个人的人格精神世界。与传统雪景山水相比较,戴成有教授在个性展现同时,更倾向对中华文化艺术化的彰显和传达。他笔下的雪具有酣畅淋漓、挥洒超逸、大气浑然的特点,这是在精神境界上对前人的超越。

(二)戴成有教授大写意瑞雪山水的探索实践

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戴成有教授兼收并蓄创新求变,他借地以为雪,用留白法来塑造关东瑞雪圣洁博大的神韵。戴成有教授对大写意的纯熟驾驭,使瑞雪神韵得以在他笔下展现,总结戴成有教授的瑞雪山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八十年代末到2000年前后的探索期。这一时期是他涉猎雪景山水,进行广泛探索、积累经验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绘画材料、工具、手段上进行尝试与创新,作画过程中用喷壶喷淡墨、在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遮挡,用矾水调墨色、用揉纸法形成特殊肌理,采取浓破淡、淡破浓和积墨法强调墨韵。这一时期的雪多是为衬托画面的主题人物而存在的,在画面构成上雪景占画面大部分的空间,人物在某一局部。在处理技巧上,墨的冲、积、破形成大面积的墨块与淡墨大笔触的皴擦相结合,形成总体上的“虚”。这种“虚”与局部人物相对精细刻画的“实”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主题。从1987年《冷气寒山》、1994年《茫茫雪原》、1999年《边塞风雪》等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他的这种实践。

《茫茫雪原》1994年

2、2000年前后到2010年前后的突破期。这一时期他集中精力在雪景山水上创新突破,在工具、材料、技巧方面自由挥洒,无所不用其极,形成一整套技巧、方法。他借鉴撒盐法,将宣纸铺在撒盐的画毡上作画。在绘画过程中,突破固有中国画色彩,运用丙烯加墨产生的灰调子为作品增添自然的神秘,这种“透明灰”丰富了墨色的变化。用浓墨破色,在色、盐与重墨间渗化形成独特的肌理,使雪山、雪松灵动自然。在操作时,用电吹风控制渗化,甚至用笤帚来点重墨表现雪后的松树。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数以雪景为主,画面中的物象相对具体,远山衬托雪松、雪树、雪村,虚实相衬间使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层次更加丰富,从而使雪给人以洁白松软的感觉,整体上形成博大雄浑的关东气派。在留白的位置,他往往以虎、鹿、行人等作点缀,使画面更加空灵而富有生机。这一时期代表作有2004年《抱朴》、《关东小雪》、2005年《抗联日记》、2006年《冬眠》、2009年《山之舞》、《北国风光》等(附图12-16)。

《关东小雪》2004年

《长白神韵》2010年

3、2010年以来大写意瑞雪山水形成期。这一时期表现技巧逐步成熟,除雪景外,雪景与人物相结合的作品更加具有精神内涵的承载力,绘画由技法探索转向理论提炼和思想升华。在这一时期,戴成有教授画雪的技法复归单纯,不再用盐,而是更注重以传统笔法在“透明灰”底色上的皴擦点染。用墨多从平淡入手,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直至把山水的水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他笔下的雪更加通透自然。

这一时期的画作适应厅堂等公共空间展示的大幅作品较多,画面中用笔用墨更加自由灵活。在技法求简,物象求减的同时,更加注重用不同的笔法塑造瑞雪覆盖下,不同物象间的细微差别。据统计,他雪景中的树有十几种变化之多。他借鉴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理论,注重画面的黑白经营、虚实相生。强调以无形之象,无形之气,使分散的布白活跃起来,形成富有神韵的雪,形成“留白贯气”的特色。他大胆地在作品中使用远处雪山、近处绿树的处理方式,使画面生机盎然。在画面中出现的长白山天池、高铁、塔架、建筑等形象,增强了时代感、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内涵。

这一时期关东瑞雪在广阔旷达、高洁质朴、豪迈雄浑、博大深厚的基调中注入了喜悦、苍茫、壮丽、神奇的情感。典型作品有2010年《长白冬韵》、《日月同辉·月》,2013年《明月》、《圣水》、《天池》,2016《长白银辉》。经过多年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形成了“透明灰”为基调的笔墨语言,构筑了“留白贯气”的写意范式。

戴成有教授特色鲜明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广受好评,《希望小学》入选全国美展,《长白笼月图》入选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红松林》参加关东画派进京展;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军委礼堂等相继收藏展示其作品,《北国风光》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四楼展藏,《长白山》在人民大会堂委员长会议室门前展藏。

当前,戴成有教授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已经成为他的“名片”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而这种效应的形成,源自于他在全球视野下对中西方绘画的理解和把握。他的作品在当今画坛是独树一帜的。这种独树一帜因其个人风格面貌的逐渐形成而愈发突显。从中国各流派之山水画中可以看到,各时期的大家,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赋以某种精神气质,如黄宾虹的厚朴美,陈子庄的清醇美,李可染的雄浑美,傅抱石的气势美,陆俨少的神韵美,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享受和难以磨灭的记忆。戴成有教授的作品,总体上呈献的广博美将随着岁月的沉淀而突显。

二、戴成有大写意瑞雪山水成因解读

(一)对当代中国画发展情况的基本判断

​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文化与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戴成有教授的研究,我们看到:全球化语境里更应保持本土艺术特色,中华特色才是我们对人类文化的丰富与贡献。就中国画而言,水墨意韵无疑是其最鲜明的特色。在商业和娱乐属性之外,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对艺术表达的坚持,承载着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功能。艺术作品抓住本土文化特质,才会在千篇一律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广泛的关注。戴成有教授的大写意雪景山水,寻找到了文化与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鲜明地彰显着中华气度。

当代文化艺术在中西交融之中,中国画的创作总体上有三种趋势。一是坚守传统者。画必有宗,多食古不化,或古风悠然没有自我,或以古人笔墨语言解构现实命题,却难以深入。二是西式创新者。以西方艺术理念画中国画,总体呈献两种状态。一种是故做玄虚精神空洞、热闹的表现形式掩饰不了思想的匮乏,多内涵浅薄之作,偶有创新出彩者,也难持续突破;另一种是技术手段与精神内涵难以匹配,总有错位之感,偶有佳作,难逃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画西画的宿命,中国画的精气神,难以尽现。三是兼收并蓄创新求变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试图以时代视角,兼容并包的理念创作表现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实践者多、有成者寡。

《山里人家》

(二)对大写意瑞雪山水取得突破原因的分析

1、瑞雪题材的选择奠定了成功基础。雪景绘画具有普适性,雪景是能够调动各族群情感,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题材。从色谱中分析,白色表示空灵、上升,有稀薄感,扩大感,色前进,具有暖色倾向。这种对白色的心理体验,为瑞雪山水成为“国际语言”奠定了基础。在绘画中,戴成有教授将人物、动物和高铁、房屋等画到作品中,增添了人文气息。他画面处理过程中挥洒自如的大笔墨与大面积留白相辉映,增强了所画山水物象的灵气,也为作品增加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作品丰富的人文气息,正所谓“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作品中的雪与留白,不仅是大地,山峦,天空,云气,还体现了一种“道”的空间意识,是形而上的实体。

2.对中西绘画的独到理解是根源。他从中国太极理论中汲取营养,来认识中西绘画。认为中西绘画即太极图之整体,中国画如同太极图之白鱼,一点之划开天地,以少证多;西方绘画如同太极图之黑鱼,以黑挤白出形象,以黑证白。黑白之间互为印证而存在,艺术上虽殊途同归,但思维方向与感受的境界却有不同。西方重形,东方在意。中国画是心中之画,追求以少胜多,意在笔先,以留白存想象,以意境存余韵。西画多是眼中之画,追求真实再现,重形式,讲技巧,以色彩刺激眼球。他的实践提示我们,中国画家要充分理解黑与白的辩证关系,既要有一划开天地的胆识,又要有抓取人眼球的手段。既要充分利用留白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又要能够利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丰富画面,提升美感。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作品;又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理性分析时代景象,归纳概括出适合中国画表现的技巧方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展创作。

3.中西融合形成个人面貌是成因。戴成有教授在艺术上倡导兼收并蓄创新求变。他的创作融合了中西方绘画观念,以广博美而独树一帜,这种独树一帜因其个人风格面貌的逐渐形成而愈发突显。在实践中戴成有教授强调“循道于中,取法致用,应术于征”。在“道”的层面,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坚守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在“法”的层面,以解决画面问题、有效传达思想情感为尺度,开创大写意瑞雪山水新篇章;在“术”的层面,把西方写实手段与中国画写意表达相融合,使画面既有“逸笔草草”的放达,又做到“应物象形”从而形成致雪韵于笔端的视觉体验。

这些理论在他近年创作的《红松林》、《北国风光》等一系列作品中得以体现。《红松林》刻画了东北抗联队伍穿越雪野去作战的场景。画面中高大的树木林立,笔墨洗练,浓淡干湿的对比形成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的效果。大面积的留白形成瑞雪清气在林间散布的感觉,弥漫着淡淡的悲壮与肃穆。画面中下部,踏雪向林中进发的抗联队伍,画的是队伍的背影却引领人走进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画面上,回身牵马的小战士与转身照看后边队伍的老兵,形成了视觉中心,同时也把视点引向了下部相互扶持的三个战士。这组人物结构准确,动态呼应,笔墨概括,神态生动。整幅作品没有着眼于宏大的叙事,却以队伍行进中细节的刻画,表现抗联队伍战友间的亲情,激发了观众对这支队伍的缅怀,提升人们对抗战历史人文情怀的触摸深度。而这种氛围的塑造形成,画面中雪景寒林的成功处理是关键。可以说这是融中西艺术观念,集山水与人物于一体的成功典范。

《红松林》500cm×300cm

4.对水墨意韵中华气象的展现是追求。这种独特气象的生成,源自于戴成有教授不拘小节的大情怀和他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主动思考。他的瑞雪山水含蓄、深沉、雄厚、质朴、壮阔、肃穆,因对传统开拓性的发展更觉恒久。古代雪景画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融合下诞生的产物,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并深度契合。戴成有教授多次出国办展、交流、讲座的经历,以及其女儿工作生活在美国等因素,使他能够进行比较研究,因此他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他尊崇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意无意中在笔间流淌而出。这些作品,有的渗透着宁静大美、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的禅意境界;有的伸展着高洁质朴、壮丽神奇、深沉凝厚的人文气质;有的凝聚着豪迈雄浑、苍茫博大、包容静默的力量。可以说戴成有教授在继承运用了传统笔墨方法的同时,主动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理念,以水墨交融、虚实相生的画面,将艺术创造上升到一个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长白山》2011年12月 展藏于人民大会堂委员长会议室门厅

三、戴成有水墨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不同地域间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护地域文化生态,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共识。在全球化语境下,戴成有教授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大写意瑞雪山水的成功实践,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抱朴》2004年

(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健康文化人格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西方社会多元的艺术思潮、繁杂的艺术现象、相互交织的艺术流派,令国人眼花缭乱。在西方现代艺术运用技术手段的丰富性、艺术表达的自由度和艺术思潮多元化的对比中,中国画千年演进传承的笔墨传统,无论在视觉冲击力、情感表达的张力还是创作手段的自由度等方面都难以直观呈现优势,这很容易令人妄自菲薄。

戴成有教授身处其中,对中华文化传统既没失去信心,也不盲目自大,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源头,探索跨文化交融的可能性,广泛吸收借鉴西方理念、技术、材料,丰富中国画表现手段,这种文化自信的行为彰显了他的文化人格。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必须培育健康的文化人格。而当下,在体制的力量足以诱惑在其中的多数人,从流行的游戏规则中谋求个人利益和发展空间的时候;在外部多元无序的思潮中,保持远见卓识勇于实践愈发困难的时候;在千万人挤在中国画这个领域,盲从成风鲜有突破,人人自我标榜争耀其名的时候,培育健康的文化人格,以为时代存证,为艺术标高的志愿,走沉下心来、踏实治学之路才是大道,也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淡泊名利、心怀家国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当前,中国画领域缺乏标榜时代的精品力作。无病呻吟的小情调、哗众取宠的假大空、精雕细琢的魅俗化、流于空泛的笔墨,不绝于目。画家整体上缺乏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学术探讨常常演变成相互吹捧,思想学术之灵魂难以安放。以致世无大家,遂使小品流行。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画家们经受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在不知不觉间放弃精神王国的跋涉,滑入对大众文化消费潮流的拼命迎合。这对于以大众文化为价值取向的画手来说顺理成章,而对于以精英文化为价值取向的画家来说,无异于失去自身。坚守艺术追求,成为画家主流群体在新世纪的新课题。

退休后,作为功成名就的画家,戴成有教授一直活跃在画坛,继续着对艺术本源的探索。戴成有教授的作品,不是就事论事,而力图从宏观上概括历史现实、思想文化的趋势,提出富的创新思维而又切中时弊的理念,并经由绘画的表现,进入到知识分子对家国情怀的解读。虽然这种解读还不系统,但已现端倪。就其艺术创作而言,他有意无意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到这个时代,试图用作品引领人们去建立或塑造文化意义上的“乡土情怀”、心灵意义上“爱的能力”。戴成有先生在大写意雪景创作上的突破,将奠定他成为大家的基础,而能否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家,则取决于他今后的创作及公共文化舆论环境的净化。

(三)立足本土,开拓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将戴成有教授的创作实践放在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这个维度来研究,我们不难得出,他站在时代前沿,开创了大写意瑞雪山水新篇章的结论。可以预见,他笔下独具瑞雪神采、饱含关东风情、承接中华气韵的艺术作品,将成为关东画坛一道独特而靓丽的艺术风景。

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就要身处思想文化的中心。只有在那里,在各种思潮、力量的巨大撞击中,个人的才华、智慧才能得到全面地展开,尽情地发挥,人的生命也就获得了光辉灿烂的闪现。在几十年创作实践中,戴成有教授虽然偏居东北,但是凭借其智慧和胆识,在雪景山水上取得了突破,这不得不说是其幸运。而这种幸运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足本土寻求开拓创新。没有这一条,也就没有现在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也正是由于没有身处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他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创作实践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从历史来看,各时期文化艺术大家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能够以深邃的思想,洞察时代风潮,并有能力在其中引领前沿的思想者。其二是在历史的关口,以个体的创作迎合并引领了时代风尚的幸运者。其三是在文化艺术发展潮流中,以个人的综合能力赢得历史机遇、引领风尚、形成深远影响而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贡献者。综合这三种情况,能否站在历史的高点是关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中华民族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我们将迎来中华文化艺术更加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孙喆,松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吉林油田企业文化处。

孙筱乙,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学生。

参考文献:

﹝1﹞戴成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戴成有》,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9月第一版

﹝2﹞徐恩存《走近经典·戴成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3﹞龙瑞《当代中国画品丛书》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4﹞梁元《雪景 山水 中国画技法示范 白描 工笔 写意》,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

﹝5﹞枊春《中国传世名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