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四路并进,湛科学子深耕乡野

发布时间:2025-07-31 10:37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暑期的热浪席卷南粤大地,更涌动着青春的激情。青年学子以专业智慧和青春热情为引擎,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协同推进乡村建设、旅游开发、农产品电商拓展及人居环境美化。

近日,湛江科技学院多支实践团分赴各地,精准聚焦乡村发展核心需求,关爱儿童成长,守护村民健康,焕活非遗技艺,助力戏曲传承,力促村集体增收与乡村风貌蝶变,探索集体经济繁荣与美丽宜居的双赢之路,书写着服务乡村的青春篇章。

红色薪火永相传,健康守护进乡村

7月1日,在雷州市南兴镇梅田村,“红旅药韵”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服务。

(图为实践团探访村里的革命老兵。“红旅药韵”实践团 供图)

团队专程拜访了党龄超50年的八旬老兵吴唯权。成员们围坐倾听,吴老深情讲述其1968年入伍后在内蒙古的峥嵘岁月。如今,他将军装里的信仰,化作建设家乡的实干。吴老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学子,让“退役不褪色”的家国情怀在青年心中扎根。

同时,团队发挥医学院专业优势,在村内设立为期七天的中医药义诊点。成员们顶着酷暑,为数百村民提供免费血压测量和中医“望闻问切”诊疗,耐心解答健康疑问。针对乡村急救知识薄弱环节,他们现场演示并手把手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讲座,也帮助村民学习压力释放与情绪调节方法,有效填补了当地部分健康服务空白。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小朋友上课。“红旅药韵”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还精心策划了为期三天的义教活动,结合乡村儿童特点,设计了趣味科普实验、创意手工、地方文化拓展等丰富课程。成员们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倾听者,耐心解惑,引导积极人生观。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和灿烂笑容,是对团队最好的回馈,也为乡村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此次实践中,成员们循着红色足迹传承初心,以专业所长守护村民健康,凭青春热忱点亮儿童梦想,将深沉的爱国情怀、扎实的专业学识与蓬勃的青春力量融入梅田村发展肌理,切实回应了乡村的实际需求。

文创智启竹艺新生,数字架设传播桥梁

在广宁县古水镇,“兴新向农”实践团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水竹编面临的传承与市场困境,于7月3日至10日,踏上了探索“文创+新媒体”的破圈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期交流。“兴新向农”实践团 供图)

初抵古水,团队便走进竹文化角。面对承载千年技艺的老照片与精美藏品“养在深闺”的现状,他们迅速架起直播设备,化身线上导览员,带领网友开启“云游”之旅,让深藏山间的竹编文化跨越时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在镇团委书记蔡亦君指导下,团队开始了文创设计攻坚。蔡书记建议设计需更“向下扎根”,紧密贴合当地竹产业特色,提炼古水文化符号。受此启发,团队深入古水森林公园采风,在竹影婆娑间汲取自然灵感,二次优化方案,新增了竹编杯篓、竹环盆栽等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价值的新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当街采访调研。“兴新向农”实践团 供图)

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在地文化,团队双线并进:线上问卷广征旅游建议,线下深入街巷倾听村民心声;更攀援马骝山取景,将竹海磅礴与岩竹韧劲转化为设计灵感与传播素材,短视频在多平台引发热赞。八天实践凝练的成果报告及文创设计,成员们不仅深刻领悟了竹编承载的文化厚重,还获得了共青团广宁县委员会高度认可。

“兴新向农”团队以新媒体为翼,以文创为桥,深入挖掘古水竹编的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不仅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创新活力,更探索出一条连接传统与市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童心守护有妙招,成长陪伴暖人心

2025年7月,湛江科技学院“小葵花太阳”社会实践团深入珠海市斗门区上洲村,聚焦乡村儿童暑期需求,开展“陪伴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KiKi老师给小朋友们上课。“小葵花太阳”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系列互动课程。成员们创新运用卡通图示与生动比喻(如“小房子有门锁”),引导儿童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学习自我保护知识,通过贴纸互动、情景模拟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团队还组织了创意手工活动,课程升级为鼓励自主创作,减少步骤示范。孩子们利用五颜六色的扭扭棒,发挥想象力,制作出眼镜、弹簧、魔方等充满童趣的作品,充分锻炼了动手与创造能力。

此外,成员们引导孩子们畅想未来。通过绘画与书写明信片,孩子们认真描绘并写下对十年后自己的期许,将承载梦想的信件投入特制邮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的合影。“小葵花太阳”实践团 供图)

活动尾声,实践团为每位儿童赠送了包含童话书和彩色蜡笔的精美礼盒,并组织合影留念,定格下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此次实践活动紧密贴合乡村儿童暑期生活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别样活力。成员们表示,他们将持续关注上洲村儿童成长,设计推出更多符合需求的实践服务内容。

学术赋能助非遗,青春接力传雷音

2025年7月7日,湛江科技学院“栀阳”社会实践团成员随同骆教授前往雷州职业技术学校,参与该校雷剧专业复办与发展交流研讨会,并现场观摩雷剧演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图为校企交流现场。龙泳仪 供图)

研讨会由校方与校企合作单位广东楷烨文化传播公司共同组织,旨在推动承载雷州文化记忆的非遗雷剧艺术焕发新生。研讨中,双方介绍了专业复办背景、当前进展及面临的招生、课程设置、师资等挑战。楷烨公司阐述了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包括专业课教学、困难生帮扶、筹建雷剧团保障就业及引入名家授课等计划。深耕雷剧研究的骆教授高度评价校企合作模式,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栀阳”实践团全程参与了此次交流研讨。虽非雷州籍贯,但成员们对雷剧文化兴趣浓厚,积极了解专业复办情况与雷剧艺术特点。研讨会后,实践团成员抓住机遇,于当晚前往后步村,现场观摩了雷州市半岛青年雷剧团的演出。雷剧艺术的魅力深深震撼了每一位成员。实践团在观看过程中还进行了视频号直播,主动担当文化传播使者,让更多观众得以在线感受这一非遗艺术的独特风采。

(图为观看雷剧表演现场。龙泳仪 供图)

此行不仅为雷剧专业复办提供了支持,更使实践团深入了解了雷剧文化并亲身感受其舞台魅力。成员们表示,他们将积极运用所学,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人知晓并喜爱雷剧艺术,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结语

七月的乡野热土,印下了湛科学子坚实的足迹。四支团队,带着青年的责任与干劲,将智慧与汗水融入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这段深入基层的旅程,不仅是对乡村需求的切实回应,更是湛科青年在知行合一中增长才干、淬炼担当的生动课堂。

当红色记忆在倾听中传承,当健康知识在义诊中普及,当求知火花在义教中点燃;当古老竹编在文创中焕新,当非遗雷音在直播中远扬,当纯真梦想在陪伴中点燃——青春的力量,正在搏动乡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