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陶渊明,后世无尽追索与赞美的“桃花源”,为中国人筑了一座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小轩窗,池中荷,塘边柳,皆为解语;舞榭歌台,春秋草木,墙边花影,堪诉衷情。桃花源的自然与诗意是美之化境,诗化的田园生活和人生意趣,也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永恒的迷梦。
“瀛洲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元代赵孟頫的《桃源春晓图》点染了人们对如画桃源的渴望。事实上中国园林建筑早在40年前,就已惊艳世界,还曾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两度结缘。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就曾入住西湖第一名园——刘庄,第一次结识“Chinese-style garden”(中国园林)。多年以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了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一句话,“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被移筑到了美国,成就了闻名世界的“明轩”。
明轩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在美国迅速引起轰动,以此为契机,中国园林在海外引发了一股热潮。在之后的30余年里,40多座中国园林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
1997年,苏州园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认证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世界的珍宝。
横空出世,苏州桃花源让全球媒体疯狂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桃源行》
2014年,苏州。
这一年,全球的媒体为一座园疯狂,美国的CNN、纽约时报,中国的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世界级权威媒体争相报道,其中CNN更冠以unique (独一无二)、incredible(不可思议)等溢美之词,因而在全球引发了极大轰动与广泛热议。
这座园,就是苏州桃花源。
在园林甲天下的苏州,从不缺少经典的园林。为什么苏州桃花源,能在“重重包围”中获得国内外世界级媒体的关注?
这是因为,“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苏州桃花源回答了当代中国人居文化的永恒命题,既从传统文化中提炼中华智慧,又借鉴、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智慧,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人居文明。
中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家园是什么?闲看风月时,有落英缤纷,月映荷塘;浩气盈胸时,有修身立命,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人,“桃源”梦境,一直是永恒的追求。
正是由于“桃源”的命题过于庞大,很难有一处建筑,能以实际的形貌,描绘这一理想化的居所。
而这个困境,终结于苏州桃花源。它不仅为当代园林树立典范,而且超越人居意义,达到传播与弘扬文明的高度。
越来越多人开始从美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来到中国苏州,只为一见桃源美景。
在上海,与苏州一同“圆梦桃源”
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争得时人见鸾凤,不教身去忆烟霞。
——宋·曾巩《桃花源》
明轩以及全球范围博物馆殿堂级的中式园林,代表着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成就。然而,文化的发展,在经历了对外输出与融合以后,最终会回到文化复兴的自觉。
作为居住文化的载体,园林文化同样需要觉醒、反省和创建。
继明轩之后,苏州桃花源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它以当代文化自觉的复兴为己任,填补了长久空缺的中国人居命题的困境。
如果说明轩等博物馆级别的园林走出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式园林的建筑艺术成就,那么苏州桃花源则让世界的眼光重新回到中国,第一次精准描绘了当代中式人居的精神内涵。
现在,这座图腾级建筑将其升级之作放到了上海,站在世界的台前,展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至高水平。
不久之后,上海也将与苏州一同“圆梦桃源”。
从明轩到苏州桃花源,从文化输出到文化自觉,中国园林文化终于完成了觉醒的过程。而在当前中国文化需要进一步聚焦和弘扬的背景下,又有谁能堪此重任?
也许,没有哪里比上海更适合。
在这个最能展示中国的平台,至今却依然难觅能代表中国的人居标杆。
所幸继苏州桃花源之后,上海也将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桃源梦”。升级版的桃花源,将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至高水平。
繁华深处寻得闲适,缤纷过后方见初心。桃花源邂逅上海,梦归本真,甚妙哉!